新快报讯 清晨,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卫生院里,一个医生正在往一辆黑色的摩托车上搬运医疗用品。这辆不起眼的两轮车背后,有一个温暖赤诚的故事——关于“90”后村医黎玉婷与她的“移动卫生站”。
“我们多跑几趟,村民少走几趟”
黎玉婷是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卫生院的一名医师,从事中医康复理疗临床工作已有7年,擅长针灸、传统推拿、小针刀(刃针)等,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腱鞘炎、网球肘等颈肩腰腿痛类疾病有较丰富的治疗经验。
黎玉婷回忆,儿时村里的卫生站只有一个医师,晚上才开门,去大医院的路程又远,即使是看个咳嗽也要花几天工夫。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在小黎玉婷的心里悄悄埋下了一颗“成为一名村医”的种子。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的她,在得知钟落潭镇卫生院筹划下乡巡诊服务时,第一个就报了名。目前,作为辖内卫生站站长,黎玉婷时常驾驶着摩托车穿梭于村落中,成为了一名“流动的”家庭医生。
钟落潭镇竹一村曾阿姨的女儿说:“以前每隔十天半个月,我就得在工作中挤出时间带妈妈去医院开降压和降血糖的药,现在村口就可以开药,担子减轻多了!”像曾阿姨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曾经,村民尤其是老龄人群普遍面临“拿药难、药量少、拿药频率高”的困境。“自从黎医师开始巡诊,她定时关注我病情的发展,帮我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耐心解释用药注意事项,还会送药到我家门口。”华坑村冯叔对此表示满意。
黎玉婷直言:“我们多跑几趟,村民少走几趟。”她的足迹遍布钟落潭镇陈洞、白沙、白土、龙岗、竹一、华坑、新村七个村,把村民急需的医疗服务带到病人的家门口,真正打通了农村地区群众看病就医的“最后一公里”。
2023年,黎玉婷共骑行3000公里。她表示,自己谋划着在新的一年走进更多村,还计划开设夜诊服务。
一年接诊近1500人次,“90”后村医将中医药服务送到乡村
黎玉婷表示,“中医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发扬和传承。”她的摩托车箱里装满了各式针灸工具、中草药、药酒和膏方。每周,她都会按照预约的时间表,到七个村子为有需要的村民进行诊断和治疗。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黎玉婷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医的内涵和温度。短短一年时间,她已接诊近1500人次。
龙岗村的龙阿姨表示,她是黎医生的“头号粉丝”。她说:“阿婷的手法熟练、专业,她帮我针灸六次左右,我痛了好多年的脚明显好转。说她是我的‘救星’真不是夸张。现在我还签约了钟落潭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有什么医疗需要都很方便。”
黎玉婷说:“中医着重连贯诊治,需要一个过程才能见到成效。下乡巡诊既能保持连贯治疗,又可以免除老人们的舟车劳顿。”
值得一提的是,钟落潭镇卫生院“空中药房”服务已覆盖七个村,熬好的中药可以直达村门口。黎玉婷介绍,“我先通过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手法为村民们确定病症,再为有需要的村民开具中医药方,通过后台同步到总院药房。药房制作完成后,可以集中配送至村门口,实现中医全流程诊疗闭环”。
在为村民提供传统的中医服务之外,黎玉婷还计划将中医养生知识融入村医日记,一来让更多人能够免费获得专业的中医健康知识,二来也可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村医。
黎玉婷和她的摩托车,已经成为钟落潭镇一道风雨无阻的亮丽风景线。以黎玉婷为代表的白云区基层医务工作者,始终践行医者初心使命,用心用情守护乡村居民“健康线”。白云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以建立优质高效的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为重点,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确保优质医疗资源覆盖到所有人群,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深走实。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通讯员龙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