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今年4月11日是第28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和谐共生,美好生活”。帕金森病(PD)好发于老年人,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流行病学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约有365万名帕金森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帕金森的发病率和现患率均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PD的整体发病率约1%至2%。帕金森病的治疗有用药和手术等手段,除了关注疾病本身还要关注帕金森病精神情绪问题的干预。
帕金森病用药有“6朵金花”
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陈云玉主治医师指出,正常脑内的多巴胺和脑内的另外一种递质——乙酰胆碱在数量上处于一种的平衡状态(如同体内的酸碱需要保持平衡,社会中的男女性别需要平衡一样)。帕金森病则是多巴胺神经元丢失,中脑截面可见部分黑质,帕金森病中可见的黑质减少。
说到帕金森病用药,就要提到“6朵金花”:多巴胺促泌剂金刚烷胺,左旋多巴制剂多巴丝肼、卡比多巴,多巴受体激动剂吡贝地尔、普拉克索,抗胆碱能制剂苯海索,COMT抑制剂恩他卡朋、奥砒卡朋,MAO-B抑制剂司来吉兰、雷沙吉兰等。
陈云玉指出,用多巴胺促泌剂就像鞭打瘦马,促进患者神经元释放多巴胺。目前,最常见的多巴胺促泌剂金刚烷胺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它能促进内源性多巴胺的释放,对于震颤和僵直有比较好的疗效,对于异动症的患者,金刚烷胺疗效是肯定的。但是,使用金刚烷胺片半年到一年之后便逐渐失去疗效,但是在停药一段时间后重新使用,疗效会再次恢复;服用时要注意失眠、幻觉、下肢网状青斑、下肢水肿等副作用。
“能否直接补充多巴胺?于是左旋多巴问世。”陈云玉指出,但是,补充的外源性左旋多巴大部分会被人体外周组织的酶催化分解,在颅脑外周组织起作用,大部分未能成功进入脑内,结果是PD患者服用左旋多巴后不但没有起作用,反而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低血压、出汗、意识模糊等副作用。而左旋多巴与多巴脱羧酶抑制剂同时给药,通过减少左旋多巴的外周代谢,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和耐受性。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帕金森患者服用的制剂类型,包括美多芭(多巴丝肼片)、息宁(卡左双多巴缓释片)及西莱美(卡比多巴左旋多巴片)。自此拉开了之后的数十年作为抗帕金森治疗金标准的序幕。
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分解,提高入脑率,COMT抑制剂能做到。它通过抑制COMT 酶减少左旋多巴在大脑以外的组织里代谢,使左旋多巴的生物利用度增加,并增加了脑内可利用的左旋多巴总量,如今已有第三代的COMT抑制剂。COMT抑制剂单用无效,必须在服用含有左旋多巴药物的基础上加用。但肝功能损害者慎用,可能诱发异动症、体位性低血压。
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则是通过“节流”,通过减少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多巴胺的分解,间接地提高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浓度,延长多巴胺的作用。
既然多巴胺数量不够了,能否找到一种直接刺激多巴胺受体的药物来代替多巴胺起作用呢?陈云玉称,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多巴受体激动剂直接用多巴胺受体刺激突触后膜,也可以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
赌、买、吃、抑郁/焦虑,帕金森病精神情绪问题也需干预
“精神情绪问题可能时常困扰帕金森病患者。”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沈岳飞教授指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僵直、姿势步态障碍是很常见的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也不能忽视,精神情绪问题可能就时常困扰帕金森病患者,如冲动控制障碍、抑郁/焦虑、精神障碍。
“帕金森病患者中,约14%会出现冲动控制障碍。” 沈岳飞介绍,冲动控制障碍,指患者反复发生、过程中感觉很满足、不受自己控制的行为,例如赌赌赌(病理性赌博)、买买买(强迫性购物)、吃吃吃(强迫性进食)。“病理性赌博就是整天想着赌博,一旦要戒赌就烦躁、坐立不安;强迫性进食就是反复大量吃东西,吃完了怕胖又吐,但就是控制不住。结果就是害人害己。”
沈岳飞指出,冲动控制障碍与帕金森病本身有关,也要注意抗帕金森病药物诱发。治疗冲动控制障碍,遵医嘱减少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用量或停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会引起大脑异常兴奋,这个药要减量或者停用;托吡酯、唑尼沙胺、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氯氮平),以及金刚烷胺等治疗冲动控制障碍可能有效,请遵医嘱使用。”
除了药物外,认知行为疗法对冲动控制障碍可能有效果,请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认知行为疗法就是改变患者对问题的认识,改善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此外,抑郁/焦虑也是帕金森病常见精神情绪问题。帕金森病伴随抑郁约35%,帕金森病伴随焦虑约31%,表现为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很疲乏、时常焦虑不安,导致心绪差、生活质量低,运动功能不好加上抑郁,运动功能下降得更快。除了通过抑郁自测量表(SDS)和焦虑自测量表可以检测发现外,帕金森患者可以简单问自己两个问题,看看是不是有抑郁的可能性:一是过去的两个星期,是否情绪低落或绝望?二是过去的两个星期,是否感觉做事情提不起兴趣?这两个问题任何一个问题回答“是”,都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有抑郁。如果存在抑郁/焦虑可能,需要及时就医诊断和治疗,包括运动康复、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等。
沈岳飞推荐的改善帕金森患者的抑郁/焦虑运动训练包括健身操、太极拳、慢跑,可以每次20-30分钟,每天不宜超过2小时,每周至少3-4次。如果能够在喜欢音乐声中,几个人一起做运动训练,更有助于改善情绪。
当抑郁影响日常生活时,考虑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沈岳飞表示,帕金森病抑郁患者在用抗抑郁药物之前,也许可以先试试普拉克索,它既可以改善运动症状(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还具有抗抑郁的作用,一举两得。他特别提醒:使用某些抗帕金森病药物可能会引起其他精神症状,要多留心。
DBS手术是治疗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疾病的常规手术方法
除了药物,手术也是帕金森病的治疗手段之一。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林燕妮主任医师介绍,脑起搏器,又称脑深部电刺激(DBS),是在脑内特定的部位(神经核团)植入电极,释放高频电刺激,抑制异常神经元的电活动,减低了其过度兴奋的状态,从而减轻帕金森病症状。DBS自1997年正式应用于临床后,目前全球范围已完成40万例,是一种成熟的治疗方式。
目前,DBS手术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疾病的常规手术方法,近年来,DBS 的临床适应证不断地扩大,如抽动秽语综合征、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难治性疼痛、癫痫、植物状态和阿尔茨海默病等。
帕金森到一定阶段,药物治疗效果就不明显了,用药还会出现药物副作用和并发症。DBS术后可以减少药物的用量,也可以改善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和并发症,让患者在没有药效的时间里也能得到良好的改善效果,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植入体内的部件不会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
什么样的帕金森患者适合做DBS手术?林燕妮表示,一是原发性PD或遗传性PD、各种基因型PD,对复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二是药物疗效已显著减退,或出现明显的运动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三是出现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到药物疗效;四是存在药物无法控制的震颤;五是有严重的共存疾病:包括有明显的认知功;有严重(难治性)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有医学共存疾病影响手术或生存期。
手术时机如何选择?林燕妮指出,要根据年龄、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来选择手术时机。年龄并非手术的绝对禁忌,但一般手术患者年龄通常<75岁,若患者身体状态良好,建议适当放宽年龄限制。原则上,病程≥5年的PD患者建议行DBS手术治疗;病程<5年,但符合原发性PD临床确诊标准的患者,手术适应证明确,建议病程放宽至4年;以震颤为主的PD患者,经规范的药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且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经过评估后建议放宽至3年。病情严重程度主要是有“开关”现象的症状波动患者,关期的Hoehn-Yahr分期为2.5-4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林燕妮称,“‘蜜月期’刚刚结束,‘开关现象’、异动等药物的副作用开始出现的时候,是开始考虑安装脑起搏器的最佳时机。这时候选择手术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善病人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林燕妮表示,病程短、年轻患者可能较年长且病程长的患者术后改善更为显著;越接近终点手术获益越有限,手术风险越高。
“脑起搏器并不是根治性手术,大家需要有合理的预期,手术后并不意味着口服药物治疗画上了句号!”林燕妮强调,药物是帕金森病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早期对缓解症状非常有效,即使到了中晚期药物治疗减退的阶段,药物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种治疗方法并不对立,药物及手术都是对症治疗,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
据了解,目前,在广西DBS手术已纳入医保报销,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