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世界肥胖联盟近期发布了备受关注的《2024年世界肥胖报告》。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将有近33亿成年人受到超重和肥胖的威胁。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国成人肥胖率上升2.8%/年,儿童肥胖率上升2.0%/年。不久前,国家卫健委还发布了2024年版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和《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为肥胖防控提供科学指导。如何减肥才科学?有无“喝水都胖”“过劳胖”“健康的胖子”?“16+8”轻断食、生酮饮食等网红减肥法是否可行?有哪些可行的减肥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陈宏,针对肥胖的成因、危害以及认知误区进行相关的解答。
肥胖是种病,常被视为“万病之源”
“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但很多人对其认知却充满着误解。许多人简单地将肥胖视为纯粹的外观问题,没有把它真正当做一种病。”陈宏表示。有不少人认为,只有极度肥胖才会产生健康危害,而轻度或中度肥胖仅仅只是体重稍微多一点,无伤大雅。从科学角度来看,肥胖症其实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
其实,医学上对于肥胖的认知是非常清晰的: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已将肥胖定义为疾病,认为肥胖症是一种可能损害健康的过度脂肪蓄积。超重和肥胖与超过200种疾病都相关,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2型糖尿病等。相比于体重正常的人群,肥胖人群患心衰的风险增加96%,冠心病风险增加49%。因此,肥胖常被视为“万病之源”。同时,儿童肥胖的日益增多也导致了很多慢性病低龄化,肥胖可引起儿童发生高血压、高血糖、肌肉与骨骼发育不足等代谢异常,增加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过早发生的风险。
陈宏表示:“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巨大风险,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发病的基础,控制好体重实际上就是控制了慢性病。肥胖干预越早越好,只要解决肥胖的问题,就能解决很多相关肥胖所引发的并发症。”
除了身体上的负担外,肥胖所带来的心理负担也不容忽视,仍有不少人认为肥胖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这很可能导致肥胖人群在社会环境中受到歧视。但其实,肥胖症发病机制复杂,并非是简单的“好吃懒动”。
“喝水都胖”“过劳胖”“健康的胖子”实际上不存在
“根本不存在光喝水就胖的人。”陈宏指出,不同的基因构成决定了身体的代谢类型,从而影响体重。基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基础,有的人确实是代谢能力比较低的易胖体质,有的人代谢率高,相对来说就不容易胖。肥胖管理中,食欲是非常关键的一条。人体进食很复杂,有几个基本的欲望,首先是饥饿感,然后是饱腹感,还有一种是饱足感,最后是欣快感。很多人吃东西是为了追求吃了东西后的欣快感,而他们其实已经很饱了,还要硬撑继续吃。
有人相信有“健康的胖子”,即代谢指标是正常的,但体重超重或肥胖。“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很多,他们中很多对肥胖的重视度不够。”陈宏认为,“健康的胖子”只是肥胖发展的一个阶段,未来迟早有一天会不健康。
劳累过度容易有“过劳胖”?陈宏认为,实际过劳不会导致胖。所谓“过劳胖”主要是劳动后,化劳累、化悲痛为食欲,最终还是因为劳累、加班、熬夜导致生活不规律、吃多了。的确,有不少人认为很累的时候吃东西可以把劳累抵消掉,实际上靠吃是抵消不了劳累的。
衡量胖不胖、需不需要减肥有多个标准
过去,人们常常通过肉眼判断或称体重来评估自身的胖瘦。但其实医学上有专业的诊断标准。陈宏教授介绍:“BMI指数是衡量超重与肥胖的重要指标。计算方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设定的适用于中国人群的标准,成年人BMI在24.0至27.9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而大于28.0则被视为肥胖症。”
尽管BMI是常用的评估指标,但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的报告曾指出,它并不能准确反映脂肪量或分布情况。陈宏教授表示:“肥胖的核心是影响健康的过多的脂肪堆积,但BMI反映不了脂肪堆积,中国人群的体脂分布趋向腹腔内积聚,更易形成腹型肥胖,因此腰围是诊断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标。”他认为,这种腹型肥胖造成的“隐形肥胖”对健康的影响更大。
另外,不同年龄的肥胖标准应该也有差异。陈宏认为,肥胖的标准应依据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人随着年龄增大,各种激素变化、脏器功能衰弱,人体有肥胖的趋势,而且老年人肌肉明显减少,因此老年人的肥胖标准应与其他人不同。另外,女性由于比较容易在下腹形成脂肪,这样有保护作用,肥胖标准也应与男性不同。”他认为,未来肥胖的衡量标准除了BMI、腰围外,还有体脂指标、腰臀比、内脏脂肪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
肥胖难治愈,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和手术是经典减肥法
陈宏介绍,经典的减肥方法就三种:一是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医学营养治疗、运动管理、心理干预、人格重塑、行为治疗;二是药物治疗,肥胖作为一种病,主流治疗方式还是药物治疗;三是减重手术。他称,只要达到超重、肥胖,就可以用药。GLP-1受体激动剂成为当下减重治疗主流药物。“新型药物里,我们看到希望的就是肠促胰素这个赛道的药物,GLP-1、GIP、GCGR等的联合激动剂。”
不同的减重方法,减重幅度有差异。陈宏表示,医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结合的“三师共管”的综合治疗方案,能帮助肥胖患者降低体重的同时兼顾相关疾病的治疗。但生活方式干预减重的幅度一般为7%-10%;现有的新型减重药物减重幅度可以到15%左右;减重手术减得最多,有的人可以减50%,平均水平也有20%-30%。
“肥胖要治愈很难。”陈宏称,我们能追求的所谓肥胖治疗效果,首先体重要正常,或者减下来不生病。过去认为减重很难,主要是受制于手段,现在我们有很多新的减肥手段,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可以实现体重正常不生病。
很多人觉得减肥不难,而维持减肥效果不反弹最难。陈宏指出,目前对体重反弹的解说,除了脂肪转移学说,还有调定点学说,即每个人在某个阶段都会有一个适宜的体重,这个叫做调定点(set point),达到调定点后,相当于进入一个平台期,人体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包括大量分泌饥饿激素,减少饱和激素,让人老想吃东西,体重就特别容易反弹。
“有的人认为,减肥反正都会反弹,干脆就不去治疗肥胖,或认为减不到正常体重就没意义,这是不对的。”陈宏称,实现体重正常化是最好的,但哪怕不能实现体重正常,但能有效减重3%以上都有获益。获益体现在第一,慢性病会减少;第二,寿命可能会延长,心肺功能变好,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会明显减少,甚至肿瘤发生几率都会减少。
控制住总热量,这是减肥最重要的。控制总热量的方法很多,包括低碳饮食、“16+8”限时轻断食等。但是,这些方式短期内可以使用,长期能不能用,现在没有定论,因为现在很多研究是矛盾的。
除了控制好热量、均衡饮食,陈宏认为,注意一些生活的小细节也有利于减肥。例如,吃饭按顺序先喝汤、吃肉、吃青菜,最后才吃主食;尽量选择一些热量不太高的食物,不吃太肥腻、腌制的食品;多吃粗粮、杂粮,要比精致的米面好,少喝粥,因为粥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容易致胖。此外,养成经常称体重、记饮食日记的习惯,这都能帮助更好地进行体重管理。
“16+8”轻断食、生酮饮食……风靡一时的减肥法孰优孰劣?
如今风靡网络的“16+8”轻断食减肥法,是优是劣?“这个争议比较大,不少人认为有额外减肥效果,但一些研究显示没有多大作用,长期坚持还可能有害健康。”陈宏指出,为什么中国人对“16+8”这么感兴趣?也许与中国人“过午不食”的说法有关。有文献报道,只要控制住了热量,限不限制进食时间,并没有什么差别,也就是说包括“16+8”在内限时饮食并没有带来神奇的额外的减肥效果。另外,最近一项研究指出,长期应用这种饮食方法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91%。
低碳饮食、生酮饮食又如何?“这些低碳水的减肥法短期内没问题,半年甚至一年内问题都不太大,但时间久肯定不行,走极端的减肥方法都难以长久。”陈宏表示,虽然他主张限制主食量,但不一定要去到生酮饮食即碳水化合物只占10%的地步,一般选择40%、50%比较合适。因为碳水化合物有它的好处,不但吃起来很舒服,且不伤胃。
“少吃多餐”从减肥角度来说是可行的,但对某些人来说不适合。陈宏表示,“少吃多餐”可避免在很饿的时候吃东西,这样不至于吃太多,更容易在吃的过程中产生饱腹感。但是对某些病人,少吃多餐并不好。比如糖尿病人,每进餐一次就意味着血糖波动一次,人体要承受一次炎症风暴。“少吃多餐”导致进餐次数增多,就意味着多次经历血糖、血脂和脂肪酸的波动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对于糖尿病人,不主张少吃多餐。”陈宏称。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