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潭镇“稻茶果”特色产业发展欣欣向荣,龙颈镇茶叶产业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如火如荼,禾云镇大力发展香水柠檬种植、预制菜产业,浸潭镇入围全市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十强……走进清远市清新区乡村,特色产业绽放“一路繁花”,激活全域发展的“潜力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清新区紧紧牵住产业“牛鼻子”,充分运用驻镇帮镇扶村创新机制和组团优势,因地制宜扶优培强特色产业,激发释放发展活力潜能,锻造乡村振兴新引擎,为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清新方案和清新样板。
壮大“稻茶果”
迈向“农业强镇”之路越走越宽
“小孩要管,老人年纪也大了,家里要有人照顾。”位于清新区石潭镇志诚电子厂的乡村振兴车间里,正在加工制作保险丝的留守妇女罗爱平告诉新快报记者,她在车间上班,可以兼顾家庭,一个月能挣到三四千元。
“今天中午才发了工资,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志诚电子厂负责人吴玉琴说,由清远市教育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委老干部局、中国邮政清远公司、清远农商行等单位组成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石潭镇后,不仅为电子厂解决了场地问题,还对接深圳企业为车间争取到更多产品订单,帮助留守妇女约50人实现灵活就业。
根据清新区驻镇帮镇扶村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专项工作队方案,提出集聚组团驻镇帮扶资源力量,围绕“2个主题、3大领域、4项任务、5个落地”,全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工作队进驻石潭镇,一条全长18.8公里的“十里稻浪 茶果飘香”乡村振兴示范带,从“施工图”变成“实景画”。按照“石潭所需,组团所能”,工作队发挥组团帮扶优势,推动石潭镇镇域稻茶果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做强丝苗米、蒲坑茶、坚果、蔬菜四大特色产业,助力石潭镇迈向“农业强镇”的路子越走越宽。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队在后发单位指导和支持下,将闲置的13所学校场地全部用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7个项目一期投入3000多万元进行建设。
其中,鼓励支持优秀青年返乡投入200万元创办竹木加工厂(原大坑小学);引入企业投入200多万元建设蒲坑茶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原蒲坑小学);投入600万元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原大岩小学);投入492万元建设腐竹出口加工厂(原东联小学);投入600多万元建设坚果深加工基地和研发中心(原格水小学)等。
“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为石潭群众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工作队队长安鹏表示,工作队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中心工作,创新盘活闲置资源和发展要素,探索形成流转资产有“租金”、家乡就业有“薪金”、集体壮大有“真金”的助农增收新路径。2023年,22个村集体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
做好“茶文章”
推动“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以前村集体收入很少,现在一年收入加起来有10万元。”位于龙颈镇共和村的尚品德茗茶叶种植基地,村党总支书记吴卫星对新快报记者说,目前,共和村、龙北村等3个行政村共13个村小组共流转3500亩地,通过发展茶叶种植、农旅融合,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在吴卫星的介绍中,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茶山,原来是一片荒山野岭。2021年,由审计署驻广州办作为牵头单位,广铁集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作为成员单位共同组建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龙颈镇以来,因地制宜扶持企业做好“茶文章”,奋力推动“青山绿水”转变为“金山银山”。
工作队队长姜晓波表示,针对技术落后、品牌不响、市场不畅等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工作队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培育优质品种、打造知名品牌、拓展销售渠道等措施,有力推动茶叶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土地整治、建设自动化运输轨道和喷灌系统以及生态系统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工作队争取了约2000万元地方专项债用于龙颈镇茶叶产业种植示范基地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标准化、现代化的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工作队发挥帮扶单位资源优势,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持续开展消费帮扶,为龙颈镇茶叶产业发展蓄势赋能。广铁集团利用铁路平台优势,打通本地农产品“驻国铁商城、上高铁火车、进客运车站、入职工食堂”4大渠道,形成多元稳定销路,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
“有风险不可怕,我们有信心。”姜晓波表示,在发展乡村产业的“开荒”路上,工作队“摸着石头过河”,形成了政府推进基础建设、企业与供销社合作、村委完成土地流转的合作新模式,蹚出了一条“政企社村共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深耕“乡村游”
探索农旅融合走出共富新路
2023年,清新区1镇、11个村分别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其中,浸潭镇白花塱村、五一村、六甲洞村榜上有名。六甲洞下迳村小组曾经是“空壳村”,通过探索“三块地”改革,盘活土地资源,将闲置的农房与宅基地改造成小华山汤泉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打卡,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据统计,下迳村集体年收入从不到2.3万元跃升至500多万元。
在省检察院、中国铁塔广东省分公司组团帮扶下,浸潭镇着力打造全长约17公里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白花塱村、五一村、六甲洞村、大湾岗村、留良洞村共5个行政村和浸潭社区,在“带”上活化乡村各种资源要素,持续擦亮“特色山水康养”小镇和清新区“北部中心镇”名片。
“工作队挺关心我们。”龙须带水库移民村妇女主任王小明说,村里的桃花湖水域面积3800亩,涉及7个村小组。在镇政府和工作队支持下,这7个村小组成立合作社,并发动村民入股,以湖为核打造桃花湖景区,“2022年春节期间,景区门票收入超过10万元,去年有十几万元,还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发展,现在民宿就有36家。”
“推动乡镇发展赛龙夺锦,全面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在禾云镇东社村,由原东社小学改造升级而成的禾云镇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禾云镇人才振兴中心早已投入使用。如今,通过引进企业规划建设约1000亩的种植基地,现已流转土地300亩,建成100多亩高标准温室大棚,带动村集体和村民持续增收。
在广州市委办公厅、市委保密办、市国资委、市国家档案馆、广州产投集团组团帮扶下,2022年27家广州市属国有企业参加禾云镇乡村振兴产业招商会,推动一批产业帮扶项目落地。去年,“组团式”帮扶再发力,广州酒家与爱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餐饮管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产品研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助力清新预制菜产业做大做强。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
校对:王萃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