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月21日,广州市首个街道艺养中心在越秀区六榕街正式对外开放。中心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机融合长者学堂、青年夜校、社区少年宫模式,常态化开设75门文化艺术课程,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这是广州市首个社会力量整体运营的街道文化站。
场地:艺养中心艺术功能多样
走进升级改造后的六榕街文化站(艺养中心),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每一层楼都承载着不同功能。一楼为理疗休闲、多功能活动区。理疗休闲区提供专业的理疗服务和舒适的休息环境,多功能活动区则可根据需要进行场地布置,举办各种讲座、培训、展览等活动。二楼为课室,青年夜校、老年艺养的课程都在此开展。三楼为公共开放空间、文创中心,大型LED屏幕,可用于播放文化宣传片、艺术作品展示等。四楼为非遗文化学习空间,为居民提供一个沉浸式的培训环境,同时可进行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展示,如传统手工艺制品、民间艺术表演等。五楼为图书馆,收藏大量图书,涵盖文学、科技、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六楼为表演中心、排练场,配备音响、灯光设备和舞台区域,满足社区各类文艺团体的排练和表演需求,专门设置休息区,安排指导团队助阵,为表演者提供良好的创作支持。
内容:全时段老中少丰富咸宜
昨天的活动现场,街坊们观看了话剧《三家巷》和艺术团表演,也亲身体验团扇、书法、茶道等课程。
艺养中心将着力于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幸福指数,探索形成“白天长者学堂,晚上青年夜校,周末小区少年宫”的运营模式,打造成为“立足社区,辐射周边,全时段服务全龄段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的枢纽阵地”。
广州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广州文化集团旗下“广芭、广歌、广话、广杂”四大国家级院团以及广州老年开放大学专业力量,以“艺术顾问+授课师资”的模式组建了300余人的文化教育培训师资团队,预计常态化开设75门符合各年龄段群众需求的文化艺术课程,预计年服务可达近4000人次。
艺养中心每周固定对外开放56小时,提供50个公益学位,同时面向特殊人群开设免费体验课程,让特殊群体也能接触艺术、感受艺术。
原来的文化站活动,大多为居民自行组织,人员零散、时间不固定、内容相对单一。现在由第三方介入统筹运营后,居民们有了更丰富的选择。工作日白天是长者的时间,合唱、手工、绘画、手机摄影、声乐、差异、健身操……种类多样的课程供君挑选。工作日夜晚是青年夜校时间,课程也更合青年的“口味”,搏击操、手机视频制作、口才演讲、流行音乐……忙碌了一天的青年很乐意来此换换脑,充充电,青年夜校的课程往往供不应求,全靠“手速”。周末的课程则是为青少年量身定制,少儿语言艺术、乐高、主持……,在此过一个愉快有意义的周末,成为青少年的不二之选。
结合六榕街道深厚的岭南传统文化底蕴和常住人口状况,艺养中心还将推出粤语经典歌曲、非遗团扇、茶艺等特色课程;长者心理疗愈、益寿食疗等养生类课程;手机视频制作、成人搏击操等拓展类课程。
背景:探索公共文化社会化运营
2024年7月,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不同供给主体优势,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水平,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广州市关于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实施办法》。越秀区先后制定出台《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暂行办法》《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新接收市、区移交文博场馆的管理办法》,对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场馆服务的准入条件、程序要求、监督管理、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六榕街积极贯彻落实广州市、越秀区相关政策精神,探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探索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居民参与的三方共赢模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实现管理、经济、社会多重效益。
社区:连片打造文化艺术氛围
文化艺术气息不只局限在文化站的一方天地内,在走进文化站的两侧道路上,有福墙、古亭彰显着这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推进社区微改造的过程中,六榕街盘福社区收集意见翻阅资料后,计划以“发掘广府韵味,展现岭南风情”为主题对人居环境进行提升,打造“水墨艺术社区”。未来这里将会展示高剑父纪念馆里岭南画派的作品、满洲窗装饰,辅以四君子“梅兰竹菊”水墨书画,让居民走走停停间就可以置身于岭南特色的书香水墨文化中。
在六榕这样的老街巷,很多居民都非常喜欢把弄花草陶冶性情,尤其是一楼的住户门前的绿植,是街区悠闲艺术氛围的巧妙点缀。今年以来,六榕街针对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在街区景观视觉落差较大的实际情况,精心谋划绿美街巷创建项目,着力推进实施。盘福社区周家巷作为绿美街巷创建示范点,从选植、种植到管养全链条都由居民做主,社区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保留居民的“原创”作品,让行人游客在步履穿梭之间移步换景,充分感受街区的艺术匠心和绿色之美。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通讯员 张岚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