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疫苗是传染病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防治措施,也是肿瘤等慢病的新兴治疗手段。然而,现有预防性疫苗还无法有效应对高变异性的病原体,治疗性疫苗还无法根除慢性感染和肿瘤。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骥研究员团队牵头,联合复旦大学、辽宁大学科研人员,在疫苗研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具备抗原内质网靶向功能的新型疫苗佐剂,促进抗原在胞内的“最后一公里”递送,显著提升传染病预防性疫苗和肿瘤治疗性疫苗的效果。
据了解,CD8+ T细胞是清除感染细胞和肿瘤的关键效应细胞,其高效诱导一直是广谱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的关键目标。
在疫苗的免疫机制中,疫苗中的蛋白、多肽类抗原需要进入抗原递呈细胞的细胞质到达内质网,随后被MHC-I分子递呈给CD8+ T细胞。
王骥研究员于2020年发表在另一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的研究表明,高水平的CD8+ T细胞免疫反应可显著增强疫苗对高变异病毒的防护效果。然而,如何诱导是长期困扰疫苗领域的科学难题。
既往研究主要聚焦于设计新佐剂激活抗原递呈细胞,或者设计递送系统将抗原投递到细胞质中。王骥研究员团队在长期探索过程中意识到,完成这两个过程还远远不够,如何将进入细胞质的抗原“导航”到内质网上从而完成“最后一公里”递送,可能是关键。
那么,谁是可以完成这“最后一公里”递送员呢?
针对这一问题,王骥研究员团队分析筛选了内质网上的大量潜在靶点,创新性提出可以针对STING蛋白设计靶向分子。
团队自6年前潜心科研,在动物实验中不懈合成筛选了数十种小分子,最终找到一类既可以激活STING又可以将抗原导航到内质网的小分子——SABER。
团队进而设计了与之匹配的递送系统,最终完成对CD8+ T细胞诱导三个关键节点的“三连击”。
实验数据显示,SABER增强 CD8+ T细胞免疫反应诱导的能力优于对照佐剂5倍以上,在多种肿瘤和传染病疫苗动物模型中均展现了优异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其在肿瘤新抗原疫苗中的效果显著强于临床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佐剂,可有效治疗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抵抗的肿瘤。另一方面,基于SABER技术的新冠病毒多肽疫苗可将变异毒株的病毒载量降低100倍。”
记者了解到,该项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突破CD8+ T细胞免疫诱导这一长期性的科学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也是参与下一代具有广谱防护性能的传染病预防性疫苗,以及可彻底清除慢性病毒感染、肿瘤的治疗性疫苗技术竞争的重要条件。
王骥研究员介绍:“研究未来有望先在肝癌、前列腺癌等领域开展肿瘤治疗性疫苗临床研究和应用,继而向胰腺癌治疗领域攻关,相信未来能为患者提供稳定的抗体保护,甚至有望治愈癌症等病症。”
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表示,这次突破标志着该院在精准医学领域已跻身世界前沿,也证明该院以“战役学”理念创建国家医学中心,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顶层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据介绍,这项研究由王骥团队联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陆路团队、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曾颖玥团队完成,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2025年3月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斯璐 通讯员彭福祥 梁嘉韵 章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