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十年佝偻,一朝挺立。70岁的颜阿姨(化姓)曾因严重脊柱畸形弯成近90度,只能盯着脚尖生活,连孙子的笑脸都看不见。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广医二院)脊柱外科,一场精密的“扶正”手术改变了这一切。当术后第七天,她颤抖着摸到自己重新挺直的腰背时,窗外的阳光正好洒在她满是皱纹的笑脸上:“原来天上的云,还是和当年一样好看。”
十年低头人生,脊梁渐渐弯成问号
在粤西的田间地头,颜阿姨佝偻的身影格外令人心酸。这位劳作了一辈子的农妇,十年前开始与腰痛为伴。起初颜阿姨只是觉得腰部有些酸痛,以为这是劳累过度所致,便没太在意,认为吃些止痛药,熬过去就好了,这也是当前大多数中国老年人对待脊柱疾病的态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腰痛越来越频繁,药物止痛的效果越来越差。更严重的是,她的腰背随着行走便会逐渐向前弯曲直到弯曲至90度以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折角人”,这10年来颜阿姨子女带着她多方求医问药,但依然是毫无起色。
渐渐地,颜阿姨只要开始行走,腰背便即刻会向前弯曲至90度,她只能低着头、弯着腰行走,原本简单的家务活变得异常艰难。“阿妈,抬头看看我。“子女的呼唤成了最温柔的奢望。她的世界越来越小,小到只能看见脚前三寸地,小到连孙子的笑脸都成了记忆里的画面。这严重影响了颜阿姨的生活质量,牵动着子女们的心,子女们特别迫切希望能找到治疗颜阿姨的办法。
“扶正”手术让老人重新站直
颜阿姨的病情引起了当地医生的关注,经当地医生推荐,子女们带着颜阿姨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江晓兵主任门诊就诊,并入院治疗。入院后经仔细检查后,诊断为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腰椎管狭窄症,这是是一种脊柱退行性疾病,会随着年龄增长病情逐渐加重,轻则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重则无法站立行走、成为名副其实的“折角人”,继续拖延可能导致瘫痪。
“很多老人把腰背弯曲当作自然衰老,其实这是脊柱在求救。”广医二院骨外科兼脊柱外科主任江晓兵教授指出,退变性脊柱后凸就像一栋年久失修的老屋,椎间盘退化、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共同“偷走”了老人的挺拔身姿。若不及时干预,不仅影响心肺功能,更可能因神经受压导致瘫痪。
江晓兵带领脊柱畸形专业组团队为颜阿姨进行了详尽的专科检查和评估,并组织了多学科讨论,全面、准确地了解她个人身体状况以及及综合病情。经过一系列准备,为她量身定制了创伤最小的“脊柱重建计划”。江晓兵和脊柱畸形专业组医生们一起为患者行脊柱后凸截骨矫形、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颜阿姨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逐渐恢复。
术后第七天,当颜阿姨颤抖着摸到自己重新挺直的腰背时,喜悦的泪水划过沟壑纵横的脸庞。
专家建议:定期检查、科学补钙、运动强脊、及时就医
“颜阿姨的个人经历并非个案,这类老年脊柱畸形患者并不少见,但由于受限于各种条件,很多老人无法得到专业科学的治疗。”江晓兵指出,作为脊柱外科专家,应该让更多人了解这类疾病,从而早发现、早治疗。通过科学合理的诊疗,重建老人脊柱的稳定,让更多弯腰驼背的老人重新挺直脊梁,笑对人生。
谈到如何守护父母脊梁健康,江晓兵给出三点建议:
一、预防为先:定期检查,科学补钙。骨质疏松是老年人脊柱变形的常见原因。江晓兵建议,50岁后应每年检测骨密度,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和维生素D。日常饮食可多摄入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质的食物,同时适度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
二、运动强脊:适度锻炼,增强肌力。“脊柱就像帐篷的支柱,肌肉则是固定它的绳索。”江晓兵表示,适当的运动能延缓脊柱退化。推荐太极拳、游泳、靠墙站立等低冲击运动,既能增强腰背肌肉力量,又能改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避免长时间弯腰劳作或久坐。
三、及时就医:早诊早治,避免恶化。若父母出现持续腰背痛、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行走不稳等情况,应及时到脊柱专科就诊。轻症可通过康复训练、支具矫正,严重者则需手术干预,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脊柱健康关乎晚年生活质量,子女应多关注父母的体态变化,帮助他们在晚年依然能挺直脊梁、乐享生活。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许咏怡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