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7月8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来自司法行政领域代表围绕“践行为民宗旨 建设法治中国”与中外记者展开了深入交流。来自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张毅,作为司法行政领域代表之一出席见面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这是广州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广仲”)在国家级平台上的一次重要亮相。借由张毅,“仲裁”这一并不为太多人所熟知的法律服务,也通过此次见面会得到了广泛传播。
在这场如此重磅的记者会上,张毅到底说了啥?
强大祖国是企业“走出去”最可靠的保障
一开场,张毅就对仲裁,以及仲裁员是什么,向观众做了简单介绍。
“大家可能会对仲裁有点陌生,其实通俗点讲,仲裁员就是一名中立的裁判员,仲裁就是双方有了纠纷都自愿找到这名裁判员来评评理,这名裁判员听完双方说法后给出公平公正并且双方都认的解决方案,这样双方的纠纷就不用通过打官司也能得到迅速解决。这个解决方案是有法律效力的,谁不执行都可以申请法院的强制执行。”张毅说,“仲裁在国际上可以通过纽约公约得到缔约国承认和执行,这是仲裁最大的优势和特点之一。”
张毅是广仲2000多名仲裁员中的杰出代表,自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仲裁工作。17年来,他累计参与办理各类仲裁案件4000多件,其中直接裁决案件1000多件。
“从办理经济纠纷仲裁案件的角度来看,我感受到强大祖国是企业‘走出去’最可靠的保障,也是对中华儿女切身利益最有力的保证。”张毅说。
仲裁员办案要让人民群众心服口服
作为一种“准司法”的法律手段,仲裁也承担着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职责。记者会现场,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就向张毅抛出了问题:“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如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张毅表示,利用仲裁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是仲裁员的职责所在。
在记者会上,张毅举了一个例子:“我曾经办理过一个企业向外国出口产品的案件,该案件交易是在外国,企业到我们这里立案的时候,提出在境外存在取证困难的问题。我们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当即与该国有协助关系的某国际商事仲裁院进行了解,请求协助,进而使得企业依法在该国完成取证。在审理阶段,我们又应企业要求,通过我们在线调解系统对双方进行调解,双方进行多轮谈判后,终于得出了继续履行合同的和解方案,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张毅说:“像这样协助出海企业化解纠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案件还有很多。作为仲裁员,更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水平,全力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最坚实的法治保障。”
仲裁服务的领域十分广泛,大到跨国企业之间几十亿标的的商事争议,小到小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几千元的小额争议,都可能被提交仲裁,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就产生法律效力。因此,仲裁员身上的担子可不小。
“作为一名仲裁员,为人民服务,要具体落实到办案之中。我办案的理念是追求公平、追求效率、严格保密,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个案件中感觉到公平正义、心服口服。”张毅说,“所以我始终对仲裁质量和公信力心怀敬畏,丝毫不敢懈怠。对于我们而言,仲裁除了为企业服务,也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更公平公正地维护国际经济秩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I能让仲裁更快但不能替代仲裁员
当事人之所以愿意选择仲裁方式解决商事纠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快”。纠纷在短时间内解决,一方面降低了当事人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使被占用的资金、资源加快周转,提高经济效率。而通过AI技术的赋能,仲裁还可以“更快”。
张毅介绍,由他参与研发的广仲 “云小仲”“仲小雯”等AI智能助手,实现了远程立案申请、材料初步审核、证据材料提交、开庭实时记录、文书初步生成等环节的智能化,实现了对仲裁全流程的有效管理,极大节约了当事人和仲裁员、仲裁秘书的时间,平均办案时长减少30%左右,使得仲裁程序更高效、证据更可靠、监督更有效、裁决更公正。
张毅表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已经广泛用在仲裁领域之中,并且已经深刻改变了仲裁的服务方式。
“当然,人工智能只能作为仲裁程序中的一个辅助工具,绝不能替代仲裁员裁决者的地位。同时在这一应用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更新完善仲裁程序规则,强化数据信息安全保障,以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隐私,让人民群众能够安心地享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张毅说。
关于广仲
广州仲裁委员会(下称广仲)于1995年设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颁布后全国七个试点城市中最早组建的仲裁机构之一,受理国内仲裁案件、国际仲裁案件业务量均居中国内地仲裁机构前列。近三年年度受理案件9万余宗,总标的额2168.6亿元;其中受理涉港澳台和涉外案件2000余宗,总标的额188.68亿元。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琼 实习生 马翊然 通讯员 陈耕希
图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