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中国,肝癌是威胁生命健康的“沉默杀手”。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表明,中国肝癌发病人数36.8万,死亡人数31.7万,分别占全球的45.3%和47.1%。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半数肝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传统治疗手段效果有限,五年生存率仅12%左右。河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王谦指出,近年来,转化治疗的新兴策略正在改写这一局面——通过多学科协作,让原本“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重新获得手术机会,其治疗效果不亚于早中期手术患者,甚至实现长期生存。
晚期肝癌手术难、生存短,多学科诊疗给患者更多治疗选择
肝癌的治疗效果与分期密切相关。根据《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我国肝癌患者中仅15.3%为早期(BCLC分期为A期)(BCLC为巴塞罗那分期,国际上广泛应用于肝细胞癌的分期);而53.9%的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BCLC期分期为C期)。王谦指出,更关键的是,由于肝癌起病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肿瘤已侵犯血管(如门静脉癌栓)、体积过大或剩余肝脏功能不足,导致70%-80%的晚期患者失去直接手术机会。即使少数患者勉强手术,术后2年内复发率也高达60%-70%,治疗陷入手术难、易复发的双重困境。
转化治疗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综合治疗手段(如系统治疗、局部治疗等)缩小肿瘤、控制转移、改善肝功能,使原本无法手术的晚期肝癌患者转化为“可切除”状态,最终通过手术实现根治。王谦表示,这一策略的关键在于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由外科、肿瘤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专家共同制定个体化方案,打破“单科治疗”的局限性。
系统治疗是控制肿瘤的“基础武器”。系统治疗通过药物(靶向药、免疫药、化疗等)全身作用于肿瘤,是转化治疗的基石。根据2024年CSCO指南,晚期肝癌一线系统治疗推荐包括多纳非尼、仑伐替尼等靶向药,以及免疫联合靶向方案;二线治疗则有阿帕替尼、瑞戈非尼、PD-1单抗等选择。这些药物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激活免疫系统,从而缩小肿瘤体积、抑制癌栓进展,为手术创造条件。
局部治疗是精准打击的“利器”。局部治疗通过直接作用于肿瘤病灶,进一步增强转化效果。例如,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通过肝动脉向肿瘤注射化疗药物并栓塞其血管,“饿死”肿瘤细胞,适用于不能手术的中晚期患者;消融治疗(如射频、微波):通过高温或化学手段灭活肿瘤,适用于小体积、无血管侵犯的早期病灶或复发病灶。
转化治疗:让“不可切除”变“可切除”
局部治疗中,近年来引起行业关注的选择性内放射治疗(钇90树脂微球),通过肝动脉将搭载放射性核素钇90树脂微球精准注入肿瘤血管,利用短距离高辐射“烧死”肿瘤细胞。这种疗法突破了传统外放疗的剂量限制,不仅能高效缩小肿瘤,还能通过辐射诱导肝叶萎缩,促使对侧肝脏代偿性增大,为手术提供足够的剩余肝体积。
一位34岁男性患者因右肝巨块型肝癌(22cm×15cm)合并门静脉、肝静脉癌栓就诊,AFP(甲胎蛋白,肝癌标志物)高达41609ng/mL。由于肿瘤过大且侵犯血管,直接手术难以达到根治且风险极高。医生采用“钇90内放疗+免疫治疗”联合方案,通过两次钇90树脂微球精准辐射肿瘤,同时使用PD-1抑制剂激活免疫系统。3个月后,肿瘤显著缩小,癌栓消退,AFP降至75ng/mL,剩余健侧肝体积增大至足够手术。最终患者接受扩大右肝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无存活肿瘤细胞”,达到完全缓解。
另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确诊右肝巨块型肝癌(14.5cm×9.7cm),合并肝硬化及乙肝病史。医生通过系统治疗联合局部介入治疗,控制肿瘤进展。3个月后复查,肿瘤缩小至9.5cm×6.8cm,AFP从197.83ng/mL降至8.95ng/mL。手术切除后病理显示:肿瘤组织大片凝固性坏死,仅见栓塞剂残留,无存活癌细胞,成功实现“转化切除”。
严格评估和个体化方案是转化治疗成功关键
转化治疗的出现,将晚期肝癌的治疗模式从“被动姑息”转向“主动治愈”。数据显示,通过转化治疗,30%-40%原本不可切除的患者可重新获得手术机会,其中部分患者甚至能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长期生存希望显著提升。
“当然,转化治疗并非‘万能钥匙’。”王谦指出,转化治疗的成功依赖于严格的评估和个体化方案:治疗前需综合评估肿瘤大小、位置、数量、血管侵犯、肝功能(如Child-Pugh分级、剩余肝体积,肝储备功能)等;治疗中需动态监测肿瘤变化(如AFP、影像学大小),及时调整方案;手术后需警惕复发,结合辅助治疗巩固疗效。
随着靶向药、免疫治疗的不断创新,以及钇90树脂微球等精准局部治疗手段的普及,转化治疗的“武器库”将更加丰富。王谦认为,未来,晚期肝癌或许不再是绝症,而可能成为一种可转化、可控制的慢性疾病。
他建议,肝癌高危人群(乙肝/丙肝患者、肝硬化患者、长期饮酒者等)应每6个月进行超声+AFP筛查;即使确诊晚期,也不必绝望,及时寻求专业的MDT团队评估,或许能抓住转化治疗的“生命窗口”。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