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7月17日至23日,华侨大学联合泉州师范学院、泉州信息工程学院、黎明职业大学等高校,组织“追寻领袖足迹 担当强国使命”省级示范实践队,赴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主题,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专题研讨等形式,深入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实践队负责人骆文伟副教授表示:“此次粤港澳大湾区暑期实践分队有40人,7天5城行程满满,主要分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中心建设、产教融合的模式和效应、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三个主题。我们走访了暨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还有很多国家重点的实验室及标杆企业,前期已经有些调研成果产出,后续也会形成一系列的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
科技引领:感受创新驱动发展脉搏
实践队先后走进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华为松山湖基地、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技创新标杆企业及机构。在广汽埃安,师生们近距离观摩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和智能化生产线;在松山湖人工智能科技馆,通过VR、AI互动等沉浸式体验,感受了科技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这几天的行程参观了很多企业和高校,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科创实力的飞跃。身为一名中国香港的青年,非常荣幸参加了这次的研修班,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发展和变化,心中也是非常自豪也充满了责任,未来我也会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遇,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港澳注入新的青年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自中国香港的华侨大学学生郭默妍在采访中说道。
教育赋能: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围绕“学分制、书院制、导师制”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队走访了暨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展开交流。在暨南大学校史馆,实践队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考察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的嘱托;在南方科技大学,师生们深入调研“书院制+导师制”的特色培养体系。
马来西亚国籍的华侨大学学生张碧柔在参观后分享道:“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让我非常震撼和佩服。我们参观了一些企业和高校,比如暨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看到他们的办学理念和科研成果,让我非常佩服中国大学生的实力和创新理念。同时,港珠澳大桥的宏伟工程,都非常令人震撼中国的工程建设,毕业以后回到马来西亚,也会跟我亲友分享这些所见所闻,让他们看看真实的中国创新。”
人才聚力:共筑湾区发展新格局
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等地,队员们还深入了解了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珠海通过横琴口岸“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促进了琴澳一体化发展;深圳前海则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平台。
这场“行走的思政课”,不仅让学子们见证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沃土,更让“强国使命”从口号变为具体认知,把个人成长融入强国建设之中。未来,华侨大学也将继续牵头其他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