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性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图书馆是对所有人提供平等获取信息与文化的场所。尽管它同时具备检索、沙龙、研学等功能,但在大众的朴素理解里,图书馆就是安静阅读的空间。
近日,有读者向羊城晚报记者反映,不少大人带着孩子到广州图书馆内纳凉玩耍,孩子们奔跑吵闹,图书馆内“吵得像菜市场一样,完全无法安心看书”。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所言不虚。有喧哗的研学团,有嬉闹的孩子,也有高声语的成年人。
如你所知,阅读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大多数人大概想要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空间和氛围。图书馆若是变成打卡地、变成消暑纳凉的场所,那当然有违图书馆的初衷。
大多数情况下,安静是图书馆应有的一种氛围,是图书馆该有的仪式感。馆方表示人流量大、只能劝导无法强制、管理难度大等,这都是实情。但惟其如此,更应该通过对仪式感的不断重复与强化,来训练进入者文明阅览的自觉。
人们进入到某些特殊场合,会不由自主地凝神屏息,比如瞻仰英雄烈士。那是因为对象让人们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倘若我们把进入图书馆理解为进入了先贤圣哲的凝视中,那么用上敬畏这样的字眼也许就不算是过分的庄重。
与图书馆管理话题相关的,是深圳图书馆的一种创新做法,虽然它并不关乎安静或吵闹。有网友发帖称,在图书馆自习中途去了趟洗手间,回来就看到笔记本上放了“罚单”, 上面写着:“亲爱的读者,您于14时43分离开座位,若您未在30/60分钟内回来,此座位将释放给其他读者使用。”很多网友表示“这样的管理值得称赞!”你看,“霸座”也是图书馆的顽疾,大概也有很多管理者抓耳挠腮无从下手,但深圳图书馆的这一招堪称妙手,严厉中有温情,“罚单”里有大义。除非碰上不可救药者,一般人大概不好意思胡搅蛮缠,因为廉耻之心,人皆有之。这说得上是一种管理创新。
安静的养成当然需要公众的配合。但如何以管理创新之道解决吵闹问题,值得馆方好好思量。无论如何,在没有举办活动的日常,图书馆就应该是安静的。
文 | 羊城晚报评论员 林如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