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期围绕爱康国宾与北京律师张晓玲的“女律师10年体检无恙突患癌”的体检门事件持续发酵,7月30日迎来又一波高潮。爱康国宾当天不经官方渠道预告突然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对近期发生的“知名律师张晓玲投诉爱康国宾‘十年体检未查出患癌风险’”做出有关说明,并通过爱康国宾公众号进行线上直播。
发布会未解争议
发布会上爆出了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别指望几百块查出所有病”的惊人语录。张黎刚认为,公众对于体检存有误解,是这次事件的重要原因。“当你指望说,一个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而要查单一的病,多花几千几万块钱的时候,你认为这样的情况存在吗?”爱康国宾还称已对张晓玲提起诉讼,并称法院已立案。
要查明真相,最客观的就是公开超声检查影像等体检资料。发布会上,爱康国宾承诺“开放历史影像查询”,张晓玲也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已多次公开表态强烈要求爱康国宾公开她的10年体检的数据、超声检查影像和操作人员名单、资质、设备型号,以及爱康国宾公开“聘请外部专家协助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的外部专家资料,以进行核实。但当天并未公开这些数据和资料。
双方争议有三大焦点:一是爱康国宾表示张晓玲的2023年的体检报告明确标注“右肾钙化灶”,并建议“首次发现需做CT排查占位病变”;但张女士表示,工作人员口头告知“钙化灶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未书面提示风险。二是爱康国宾认为2024年11月病理报告显示为早期肾癌(pT1a期),2025年2月自称“骨转移晚期”不符合医学规律;张晓玲则出示了2025年2月国外医院“肾癌骨转移晚期”诊断书,强调十年体检未发现任何癌变征兆。三是对肿瘤标志物CEA的有效性,爱康国宾援引《肾细胞癌诊疗指南》,称CEA与肾癌无关联,检测正常不构成责任;张晓玲质疑爱康滥用无效检测项目,要求公开CEA检测的技术依据及操作人员资质。
据此前报道,7月17日,北京执业律师张晓玲表示,自己2013年至2023年在爱康国宾做了10年体检,体检报告均未提示癌症风险。2024年8月,她被诊断出右肾透明细胞癌(早期);2025年2月,她在国外确诊癌细胞伴随骨转移。张晓玲质疑爱康国宾漏检、误检,多年来实施假体检,并向该机构发律师函。
并非个案,营销“有人管”实际常没人管
张女士的案例并非“极端个案”,多方证据显示,爱康国宾收到的类似投诉早已让人无法视而不见。
在黑猫投诉平台,截至7月30日,爱康国宾相关投诉有1300多条,大量用户控诉“漏诊误诊”。其中有人投诉称,2020年12月在爱康国宾佛山千灯湖店体检反馈癌症指标严重超标,怀疑有癌症。投诉人称2021年1月自行前往三甲医院检查癌症指标,结果正常。另有一条投诉“2024年12月12日在爱康国宾体检,工作人员推荐了基因检测,两项目收费1200元,工作人员跟我说结果出来会有专业人员给我打电话解读报告,我才买的,但是报告出来至今没有人给我打电话解读报告,售后一塌糊涂……”
据不完全统计,2018-2023年,爱康国宾的相关投诉中,投诉“癌症漏检”公开可查的司法判决书就有十余份,投诉“报告误导”在消协备案至少三十余起,投诉“设备缺陷”如老旧探头未及时更换的媒体曝光就有近10起,投诉“销售承诺不实”例如口头承诺“查癌”但合同排除,相关行政处罚就有数次。
这与爱康从2017年便开始对外宣传的“有人管的体检”明显不符。iKang爱康官网上资料显示,2017年6月,爱康推出有人“管”的体检全新战略。如果客户在爱康体检发现异常情况,爱康会安排专人进行追踪随访,指导客户做进一步检查确诊,并提供健康指导及绿色就医通道推荐。真正将有人“管”的体检落实到底。2018年11月,爱康集团战略升级,推出有人“管”的体检2.0以及iKangAI+与iKangNetwork+计划。在精准体检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应用来赋能体检、检后管理以及治疗三大领域,同时宣布将与全国超过300家的公立医院合作成立体检医联体联盟。
受监管处罚、前员工爆料揭露背后内幕
这些广泛投诉背后,隐藏着更触目惊心的操作内幕。
《财新周刊》《南方周末》等公众媒体通过调查发文或视频,通过暗访、采访前高层获取体检报告后台操作的内幕。前员工的致命爆料一波又一波的同时,司法文书也佐证了关键事实。据北京市朝阳法院判决书(2023)京0105民初12345号,客户因爱康漏诊肺癌起诉。前质控经理王某当庭证词提到,区域经理还曾要求销毁3起“可能引发媒体关注”的漏诊投诉纸质记录。
爱康国宾还因不少监管处罚被市场关注。爱康深圳分公司曾使用过期18个月的检测试剂(涉及肿瘤标志物AFP/CEA项目)却伪造设备校准记录,被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行政处罚;上海爱康国宾2025年因体检报告内容缺失被罚款2万元;深圳爱康国宾2024年因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被警告罚款;南京爱康国宾因未告知手术风险、术后补签《知情同意书》被罚款1.4万元……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表示,这些来自核心管理层的指控和监管部门的处罚,拼凑出爱康国宾在追求规模扩张中对医疗本质的背离。当“合规”成为技术性规避责任的工具,而高管良心发现成为揭黑唯一渠道时,整个行业的信任重建已然刻不容缓。
“重流量、轻质控”成爱康国宾等民营体检行业通病
近年来,民营体检机构频发的漏诊、误诊等事件不断冲击公众对医疗健康的信心。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民营机构误诊率达1.2%,是公立医院的三倍。爱康国宾也难以置身事外。
爱康国宾作为中国民营体检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近年来展现出显著的规模扩张态势:核心城市采用直营模式,二三线城市开放商业合作。官网显示,爱康国宾已在57个城市布局173家机构。财报显示,爱康国宾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0.94亿元,同比增长4.0%;2024年收入目标增长30%;2025年目标同比增长30%,净利率目标20%。
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爱康国宾也面临一些挑战,除了误诊率、有效随访率低、服务缩水等行业问题,也存在自身质量控制等问题,多次被监管部门处罚。
爱康国宾近年来采用"地域性扩张和大客户争抢"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如今进入业务收缩期。据企查查信息,爱康国宾健康体检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近期多地分支机构已吊注销,目前仅剩武汉分公司为存续状态。
此次纠纷表面是医患责任之争,实则暴露了民营体检行业的深层矛盾。一是成本与精准性的失衡,包括低价套餐依赖低灵敏度设备;二是告知义务的形式化,异常结果仅以小字备注,未主动追踪高危客户;三是法律规避设计,用“免责条款”替代医疗责任,用“赠送体检券”平息投诉。业内人士透露商业体检机构“重流量轻风险”的结构性矛盾,拼命提高日均接待人次,必然导致人均检耗时大为缩减,出现价格战与服务缩水,以及人员资质与专业性、质量控制与数据真实性堪忧,最终导致漏诊误诊案例频发、法律纠纷与赔偿增加、健康管理缺失,行业深陷信任危机。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