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瑞贝卡”)披露,公司及控股股东瑞贝卡控股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据悉,这已是该公司年内第三次因信披问题被监管层“点名”。作为“假发第一股”的瑞贝卡曾依托海外市场实现快速增长,但在市场竞争加剧、非洲多国货币贬值及营销费用激增的影响下,2024年瑞贝卡亏损超1亿元。
立案调查后股价持续走低
近日,瑞贝卡收到了中国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同时,瑞贝卡控股股东瑞贝卡控股亦因同样原因被立案。
瑞贝卡表示,立案调查期间,公司及控股股东将积极配合证监会相关工作,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目前,公司生产经营和业务运行正常。
公告未披露此次立案涉及的具体事项。新快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了瑞贝卡董事会秘书处,亦未获明确回应。
年内,瑞贝卡已因信披违规问题两次被监管“点名”。今年4月底,河南证监局指出,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的多个定期报告中,瑞贝卡未按规定披露公司与关联方之间非经营性资金往来,以及因关联方之间非经营性资金往来产生的资金占用事项,相关交易也未能及时公告,违反了信披相关规定。
此外,公司还存在2023年末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充分、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不规范、部分董事监事薪酬未经股东大会审议的情形,公司因此被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相关高管也被出具警示函。
尽管瑞贝卡于5月底发布了整改报告,但仅数周后的6月初,瑞贝卡再次收到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原因是公司在2024年亏损超1.17亿元的情况下,未按规定披露业绩预告,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再度被警示。
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自公司披露立案调查以来,瑞贝卡股价持续走低。截至8月1日,其股价报收3.15元/股,5个交易日累计下跌14.86%。
去年营销费用大增蚕食利润
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假发第一股”,如今正面临着合规风险与转型困局的双重夹击。
瑞贝卡成立于1999年,于2003年7月在上交所上市,是中国发制品行业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公司主营假发及相关发制品业务,产品主要出口海外,由于成功“踩上”了欧美市场的高增长红利期,至2011年,瑞贝卡营收达22.64亿元,同比增长12.94%;归母净利润达2.4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8.39%。其中,北美市场贡献收入超13亿元,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竞争加剧,2011年之后瑞贝卡的业绩就开始出现波动,并且,在美洲市场需求疲软、消费结构变化以及跨境电商对传统零售渠道的冲击下,其北美收入开始萎缩,好在非洲市场开始快速崛起,并于2016年超越美洲,成为瑞贝卡新的营收支柱。
凭借非洲的高增长,公司业绩一度回暖,2018年其归母净利润回升至2.34亿元,但增势未能持续,特别是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公司归母净利润骤降至0.38亿元。至2024年,瑞贝卡更是陷入亏损,亏损额高达1.18亿元。
对此,瑞贝卡解释称,亏损主要是因2024年公司为加强独立站等跨境电商新渠道的宣传推广力度,报告期内营销费用较上年度增长62%。同时,作为主要市场的非洲地区收入同比下滑17.86%,主要是由于非洲地区一些货币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其中尼日利亚奈拉贬值幅度较大,造成非洲地区销售下滑所致。
7月28日,瑞贝卡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快报,公司业绩出现一定回暖迹象,报告期内实现营收5.98亿元,同比增长4.20%;归母净利润937.59万元,同比增长15.31%。但该数据仍低于2023年同期水平,仅较2024年明显下滑后的基数略有回升。
采写:新快报记者 张晓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