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7月28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总工会会议室内绣针轻扬、丝线翻飞,在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惠水小组(下称“惠水小组”)的牵线搭桥和推动下,惠水县2025年粤黔协作贵州绣娘第一期培训班在此正式开班。这场由东西部劳务协作组与惠水县联合打造,以“广绣+枫香染”非遗融合为核心的培训班,让岭南绣艺与黔地瑰宝在针尖碰撞,不仅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更以“针”为媒,为乡村产业振兴按下“加速键”。
惠水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县委政法委书记王顺文,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莫凡,惠水小组组长、副县长李凌波,以及县人社局、农业农村局、总工会、妇联等部门负责人出席开班仪式,现场共50余名身怀刺绣基础的绣娘参加。
“用广绣的‘续插针’表现枫香染的叶脉,能让纹样更显灵动;以枫香染的蓝白基调搭配广绣的绚丽配色,能让作品既有民族味又有艺术感。”开班仪式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大国非遗工匠”王新元现场演示两种技艺的融合技法,精致的绣品引得学员们频频惊叹。
作为此次培训的核心授课专家,王新元与其团队带来的不仅是广绣7大类30余种针法的精髓,更带来了“非遗跨界”的创新思路。广绣以“针法细腻、色彩浓艳、注重光影”著称,枫香染则以“蓝白清雅、纹样古朴、民族底蕴深厚”为特色,二者的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取长补短——用广绣的精细技法提升枫香染的工艺质感,借枫香染的民族符号赋予广绣地域文化魂,让传统手艺既“守得住根”又“接得住气”。
从“学技艺”到“兴产业”的全链条发力。“要把这次培训当成‘技艺升级课’,更当成‘产业启蒙课’。”王顺文在开班致辞中勉励学员,“既要练出‘针尖上的真功夫’,更要闯开‘市场里的新路子’。”他强调,相关部门将全程跟进训后服务,对接企业订单、搭建销售平台、培育合作组织,推动“培训—创作—销售”闭环,让绣娘们的手艺从“爱好”变成“职业”,从“卖产品”变成“创收益”。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惠水县已有一定规模的枫香染产业基础,此次引入广绣技艺,正是为了破解当地绣品“工艺单一、附加值低”的瓶颈。参训的50余名学员中,既有从事刺绣多年的老手艺人,也有年轻的非遗传承者,她们将通过培训掌握融合技法与市场思维,推动当地绣品从“土特产”向“文创精品”转型,为乡村振兴培育“指尖经济”新增长点。“刺绣会一点,也非常喜欢我们惠水的枫香染,我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希望通过这次学习以后能通过刺绣产品增加点收入。”绣娘龙晓瑞说道。对她而言,这根绣线不仅连着技艺传承,更系着家庭增收的希望。
从文化传承到产业发展,这场跨越千里的“针尖协作”意义深远。枫香染、苗绣等非遗是惠水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一针每一线都藏着民族的智慧与记忆;广绣的融入,则让这些老手艺搭上“现代审美”的快车,在市场中焕发新生。正如王新元所说:“东西部协作搭起了桥,我们要用绣针缝合文化与产业,让老手艺不仅能‘活下来’,更能‘火起来’,真正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顶梁柱’。”
此次培训的开班,标志着惠水县在非遗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随着融合技艺的推广,一批批兼具岭南风情与黔地特色的绣品将从惠水走向市场,以“针”之力绣出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乡村新图景。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校对:马少俊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