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天河区棠下村藏着一段抗战烽火的跨国情谊。1944 年,棠下村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美军飞行员,在日军封锁线下将其护送到韶关。抗战胜利之后,美方回报村民,帮助棠下村于1946年建成石仁窿蓄水湖,不仅灌溉了农田,更将这段中美友谊刻进了石碑之中。
0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为迫使日本投降,已占海空优势的美军派遣飞机,空袭广州地区的日本侵略军的军事设施。广州附近的天河、岑村两个日军机场是袭击的重点目标。两个机场上的日本战斗机也伺机起飞阻击,因此,空战时有发生。
1944年1月(一说是11月,笔者注)某日早晨,美国飞机突然袭击位于天河附近的军事目标。两架美军飞机与日本战机发生激战。空战中,一架美军飞机被击中,机毁人亡;另一架受重创,坠毁在上社村土名“黑泥墩”的一块菜地里,飞行员紧急跳伞逃生。当天日军立即进行搜捕,但一无所获。
空战后的第二天,棠下乡上社村民潘留太(《1944:逃出上社村》一文中记为潘流泰,注)到岑村火炉山上挖树头,竟遇到这位飞行员。樊积龄的《美军飞行员坠落棠下脱险记》有一段详细的记述,原文摘录如下:
忽见前面一座长满杂树野草的古墓棺材窿中,有个人探出头来向他招手,口中不知说着什么。老潘素来大胆,便向那古墓走去。原来那是一个身穿飞行服,腰佩手枪的绿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外国人向他点头微笑,叽哩咕噜讲了一番外国话,潘留太听不懂。那飞行员又用手在空中比划一阵,潘留太明白了,他就是昨天跳伞逃生的美军飞行员。美国飞行员又用手指指他手中的茶桶,并张大嘴巴指指喉咙,潘留太明白了,便友好地将茶筒递给他。美军飞行员高兴极了,大口大口地喝着那清凉的山泉水。原来,他为了躲开日军的搜捕,已经在棺材窿中藏了一天一夜,滴水未进。当他喝足水后,便从身上掏出两个罐头送给对方,以表谢意。又取出一块布条,上面印着:“我是美军飞行员,现遭不幸,请求给予救援。”潘留太当即点头表示给予帮助,又指手画脚地示意他在原地等候,自己再下山汲满一竹筒水留给美军飞行员饮用,便担柴回村了。
02
潘留太回家后立即找同村的潘文虎、潘团(《1944:逃出上社村》中记为潘惠其、潘士申)商量。他们商量来商量去,想不出一个能让美国飞行员安全通过日军的重重哨卡和封锁线的好办法。后来想到附近的罗岗村,因为那里是国民党韶关警备司令孔可权的家乡,可能可以得到孔可权亲友的帮助。于是,他们连夜将美国飞行员带到罗岗村,找到了孔可权之弟孔澄宇和黄翰祥等人,一起研究护送办法。
孔、黄等人深知当时周围环境的险恶,日军在黄埔设有宪兵大队部,经常到棠下、罗岗、南岗一带肆意残杀掠夺,罗岗村就有三个人无辜被害。现在美机被击落,飞行员跳伞逃命,敌人肯定会四处搜捕,一个面貌肤色迥异的美国人在本地是很难隐藏的。万一走漏风声,让日军发觉,不但这个盟军飞行员的性命难保,而且全村恐怕也会遭到灭顶之灾。他们再三考虑,决定要尽快地把美国飞行员送出敌占区。
他们先将飞行员隐藏在罗岗村尾的一个名为沛水居的尼姑庵中,次日,请村里略懂英语的人与之交谈,了解情况。黄翰祥从家里带来了些甜橙给飞行员吃,他连声道谢,他不吃其他东西,只吃鸡蛋,但破了皮的鸡蛋却不愿吃。大约在沛水居住了几天,又转移到大山脚的萝卜坑炭窑隐藏了七天。
时间长了,前途未卜,飞行员急得哭了,孔、黄等人也十分焦急。因为由广州至韶关有200多公里的路程,广州周围均有日军炮楼、哨所,日军宪兵队、巡逻队、清乡队又到处游荡,怎样才能避过日军的耳目而把美军飞行员送出去呢?他们反复磋商,认为钟落潭镇的长沙村孔姓村民与罗岗村的孔家有同宗关系,便在长沙村找了一个熟悉路线又可靠的族人作向导,护送人员有罗岗村的孔澄宇、孔志明、孔宪猷、孔汝池,棠下村的潘文虎、潘海、潘新等人。
03
起程前,他们让飞行员换上当地老百姓用土布织的薯莨装,扮成农民模样。
队伍夜行昼伏,走崎岖的山路,经过太和镇的穗丰村、钟落潭镇的长沙村到达从化县。在从化鳌头附近遇到国民党六十三军部队,留宿一夜。次日,六十三军给一匹军马同行。这样经过两三天,他们才走出了日军的封锁线。
在清远横石,他们取道水路,乘木船沿北江逆流而上。又四五天后,村民终于将飞行员安全送达广东省战时省会韶关。
安全抵达韶关后,飞行员由一位称之为汤博七的美国人负责接收。到此,人们才知道这位飞行员名字叫做威廉(《1944:逃出上社村》中记录飞行员名为N Ward,潘惠其等人按广州话的说法叫他“阿活”),是“飞虎队”队员。据相关人员的回忆,当时护送队伍还获得100元大洋的奖励。
参与护送的老人孔汝池回忆,美军飞行员“当时二十三四岁,黄头发、蓝眼睛,高个子,是一个长得相当英俊的小伙子”。
《1944:逃出上社村》则这样记载:“临别时,阿活紧紧握住中国朋友的手,感激他们在危急时刻的勇敢救助,并从皮靴筒里摸出一把随身佩带的军刀,赠送给他们,以纪念他们之间的生死情谊。(这把美军飞行员所赠的军刀,刀长39.5厘米,刀把是黑色电木,中间有刀坑、弹簧,可以将刀刃部分缩入刀把内。军刀原来保留在潘惠其家中,据说后来放在军事档案馆。)”
04
这段发生在棠下村的中美友谊并未就此画上句号。
1946年,国际善后救济总署人员来到棠下上社视察,了解到村民需要修建蓄水湖的意愿。美方得悉后参与进来,并极力促成该组织在上社村修建水湖。
通过向中国农民银行贷款600万元(民国纸币),在上社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三个多月时间,于当年11月间,在上社村旁修建了石仁窿蓄水湖,解决了上社村几百亩田的旱患。
为纪念此事,建好的石仁窿蓄水湖旁还勒石记录:
上社农田蓄水湖,名曰石仁窿陂,建筑水利之一也。终于民国三十五年八月间,蒙国际善后救济总署廖主任崇真亲临禺东视察,计划建设。复蒙善后总署广东分署Mr.N.Ward先生美国人暨廖主任崇真会同农行马主任辛骏及麦技术专员禹喜诸先生莅场指导,计划建筑堤坝,深其水量,高度丈五。并蒙凌署长道扬核准,及谢工作大队长琼荪发给工赈物资与及中国农民银行贷款协助建筑,以工代赈。水利解决,农民额手称庆。复由当事者鼎勉乡人,群策群力,不足四月而建筑完成,足见盟邦Mr.N.Ward先生美国人暨廖主任崇真与诸先生等慈善为怀,仁爱有加,诚功德无量也。而当事者不惜奔驰,艰苦耐劳,始获成功。于乡尤为农民公众幸福,将该田畴天然地位事略叙,在石仁窿陂建筑水利,藉以调济亢旱,并望永久发扬,改进农业福利,冀受益于无穷。是为谨志。
1999年因土地开发建设,石仁窿储水湖不复存在。2000年,立于湖岸的石碑被村民迁移并保护起来。2008年12月,见证这段历史的石碑被广州市政府列入《广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后记
棠下村民救助美军飞行员的故事发生在80年前,当时的多数史料已散失,而目前几篇文章均是基于参与救护人员的回忆,其中不免有所冲突。如首先发现飞行员的村民名字有潘留太与潘流泰两种说法,飞行员名字有威廉与“阿活”两种说法,等等。
然而,即使在细节上有不同的说法,但棠下村民自发救助美军飞行员的基本事实还是可信的。
视频: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黄粤文 观显锋
文字:新快报记者 邱治
参考资料
岑观、谭铁栋:对《美军飞行员坠落棠下脱险记》的补充
樊积龄:美军飞行员坠落棠下脱险记
潘妙玉:1944:逃出上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