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自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清远市阳山县大崀镇锚定“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以“产业驱动、基础支撑、改革赋能、生态引领、社会联动”的“五力齐发”路径,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如今,这片山水环绕的小镇已交出亮眼答卷:特色产业集群崛起、城乡面貌蝶变、治理机制创新、生态价值变现、社会合力凝聚,一幅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产业驱动:从“土特产”到全链经济 激活富民引擎
走进大崀镇800亩阳山西洋菜示范基地,田间智慧小站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土壤湿度,烘干车间里工人正将新鲜西洋菜加工成菜干、菜蜜等衍生产品。这是大崀镇做强特色农业的缩影。
大崀镇立足“土特产”优势,推动西洋菜产业从单一种植向“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升级,与香雪制药等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后,年产值突破2500万元,带动200名村民稳定就业。不止西洋菜,枸杞菜、茶叶、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累计超5000亩,200亩标准化紫苏基地、年出栏60万只的阳山鸡养殖基地相继建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农文旅融合更让“田园”变“公园”。“湖光山色·诗画田园”徒步活动、西洋菜音乐节每年吸引数千游客,县道383线入选广东省100条自驾游精品路线。雍美康养集团、果然居民宿等项目落地,西洋菜文化广场、“菜篮子”共享基地建成运营,美丽田园、农耕体验、旅居康养等新业态蓬勃兴起,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基础支撑:城乡融合提速 宜居图景渐显
交通升级是大崀镇夯实基础的首要抓手。三年来,大崀镇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县道X383线实现全线黑底化,省道S525线完成7.8公里改造,13.7公里乡道“单改双”拓宽工程竣工,村道硬底化实现全覆盖,清珠高速前期规划稳步推进,一张内联外通的交通网让城乡距离不断缩短。 道路通,风貌新。许广高速(大崀段)农房风貌示范带通过市级验收,县道383线、省道524等沿线农房“穿新衣、换新颜”,松林村、坑塘村等典型村错落有致的民居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加速推进,农贸市场等关键项目火热施工,镇村环境干净整洁,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升。
改革赋能:机制创新破题 释放乡村内生动力
针对农用地细碎化、撂荒化问题,大崀镇以松林村为试点,推进土地整治整合,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签订流转协议,创新“一地收四金”(租金、薪金、奖金、股金)联农带农机制,让土地“活”起来,农民“富”起来。
这些年,大崀镇的基层治理同样亮点纷呈。该镇构建“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12345”村级议事协商工作法,引导村民“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相关做法获省社工部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如今,“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常态,大崀镇被列为清远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镇,松林村获评“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移风易俗做法获中央文明办认可。
生态引领:点绿成金 书写生态价值转化答卷
清晨的大崀镇,山林间鸟鸣清脆,公路旁黄花风铃木绽放。大崀镇林业站工作人员介绍,该镇已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松林村获评省级森林乡村,绿化覆盖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被推荐为省先进模范。 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35公里农村公路“扩绿提质”,种植黄花风铃木、铁冬青等乡土苗木,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廊道。“交通+农产展销”“交通+休闲旅游”模式落地,茶坑生态茶园、沙田古耕生态农业园的农产品通过“绿色通道”直达城市,游客沿着景观路体验农耕、采摘,生态路成了“黄金路”。镇人大“全链条监督生态环保”实践还入选全省典型案例,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大崀经验”。
社会联动:共建共享 凝聚发展合力
“‘松林小筑’民宿国庆就能试营业,到时候能带动村里10多户人家搞农家乐!”松林村强村公司负责人难掩兴奋。今年7月,大崀镇举办“百千万工程”项目签约仪式,松林村与英德果然居文旅公司合作的民宿项目、沙田村与清远富甲一方农业公司共建的中草药示范区等4个项目集中签约,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对口帮扶同样给力。黄埔区18个组团单位投入超百万元,支持松林村民宿、西洋菜加工等项目,消费帮扶采购农产品超千万元。“百千万工程突击队”500人次志愿者开展送医送教、文化下乡活动30场次,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的共建格局。
如今,站在“三年初见成效”的新起点,大崀镇正向着“五年显著变化”目标迈进,让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持续滋养这片充满希望的乡村大地。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校对:王萃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