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老城区公共空间不足如何破题?荔湾区逢源街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创新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通过广泛动员辖内行业商会、企业、志愿者及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盘活闲置资源,将昔日卫生黑点、边角空地蝶变成为一个个花团锦簇、功能完善的口袋公园,为老旧墙体披上“西关记忆”彩绘新装,既扮靓了街区风景,更留住了浓浓乡愁,显著提升了老城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见缝插“绿”:口袋公园点亮方寸幸福
“公园搬到楼下了,好靓!”家住华贵路厚福苑小区的老街坊郑姨说,如今屋前屋后都是公园,老人家都愿意出来活动了。“以往要走10多分钟到荔湾湖公园活动,自从小区楼下闲置绿地改成口袋公园,环境变‘靓’了,每天经过都是好心情。街坊都喜欢到楼下散散步,走累了就在公园坐下拉拉家常,住在老城区的幸福感提升了。”
记者走访逢源街见到,在恩洲南横街、厚福苑、马基涌面、文昌北路等街巷内、小区旁,增加了多个口袋公园:华贵桥头口袋公园、健身公园、和园、泰兴公园……,公园内绿树成荫、花草茂盛,配有休息凳、健身器材等。
在泰兴公园,几名家长带着小朋友在使用健身器材,长者则在树下凳子纳凉、聊天。附近居民梁叔说,他经常带孙子来这里玩,有凳子让老人坐下来休息,非常不错。而在华贵桥头口袋公园,街坊王姨说,每天出来买菜,走累了就在公园内“歇歇脚”。“以前这里是一小块绿地,杂草丛生,还堆放了很多单车,没有人会走进来。现在改成公园,很干净也很漂亮,路过在这里坐一坐很舒服。”
据介绍,这些口袋公园所在地原本都是闲置绿地或卫生黑点,通过改造使这些小小的空间“活”起来,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2024年,逢源街已完成八处口袋公园改造和优化,今年仍继续推进的口袋公园建设,并逐步串点成线,形成社区一道道风景线。
文化上墙:“西关记忆”绘就街区新韵
近来,家住龙津西路的霍小姐发现,家门口每天必经之路多了不少彩绘,原本暗淡灰色调的电箱都涂上了有趣的图案,破旧斑驳的围墙也绘上了“西关记忆”图景。“很有意思,以前匆匆走过的路,现在会停下来看一看。”
记者见到,沿着龙津西路一处长五六十米的围墙,成为一幅展示“西关记忆”的长卷,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熟悉的景象:抓麻雀、爆米花、供销社、邮箱等逐一呈现,彩绘墙所在的人行通道还增设了石凳、花箱,形成可驻足停留的区域。
从龙津西路转入恩洲南横街,沿着龙津华府外墙,绵延约一百米的墙上彩绘形成一条“拾光走廊”。“这里原来是一个垃圾站点,撤离后改成一个打卡点,背景是西关人家的日常,特别设计了一个立体的图案,居民可以走上台阶和围墙上的大猫咪击掌合影。”逢源街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这样的彩绘在逢源街道还有许多处。位于马基涌面道路,几百米长的围墙成了西关童谣、小英雄故事连环画的展示墙。氹氹转、月光光、落雨大……一首首粤语童谣配上彩色卡通画,充满了童趣。“西关童谣围墙以前是黑白图案,这次加上了色彩,更加吸引人注意。”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说,马基涌面附近有两所小学、一所幼儿园,这条路是家长带着小朋友上学、放学经常要走的道路,围墙就成了宣传栏,所以希望营造成充满“童谣、童画、童趣”的环境。
聚力共建:社会力量赋能社区“蝶变”
逢源街的美丽焕新,是党建引领下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为老城区精细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2024年,华贵桥重修拆除市政栏杆,装上了古朴雅致的石桥栏杆,并在桥头设立石碑,讲述华贵桥及“逢源”的历史记忆。“华贵桥曾经是跨越上西关涌的桥梁之一,后来因河道干枯改为渠箱,逐渐演变成华贵路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只闻桥名,不见桥形’,街道积极发动辖区内企业参与共建,在热心企业域骉控股大力支持下,华贵桥完成了修复改造,让市民再次感受到西关文化之美。”街道负责人介绍说。
在打造口袋公园、彩绘墙等精细工程中,逢源街道广泛发动社会组织、商会、企业参与其中,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建设和治理成果。例如福禄新街旁新建的“和园”口袋公园,前身是200多平方米的荒地,因征拆遗留历史问题,曾被作为停车场、古玩摆卖点、大型家具物件中转站等,也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卫生问题。逢源街发动行业商会参与,由荔湾区百货商会捐建,从前期勘查、施工方筛选,到设计方案讨论、施工进度查看,公园的取名,商会管理层亲力亲为参与,于2024年打造成具有环境美化兼休闲功能的“和园”。
在后续管养中,街道建立起党员志愿者、居民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日常巡逻服务。口袋公园附近的企业也参与植物养护如浇水、拔草,护栏修整等,营造‘绿美建设人人参与’的积极氛围,形成社会力量反哺社区、为民造福的典型案例。
社会力量持续参与社区建设,在逢源街形成了良好氛围。在龙津路开了28年的津津菜馆负责人吴惠琴告诉记者,她看到附近彩绘墙成为“西关记忆”载体,也萌生了将菜馆附近围墙打造成“同款”的想法。“响应街道的号召,美化社区环境,作为商家也出一份力。”吴惠琴自己上网找素材,设计图案,再报给街道审核,确保整体风格的一致性,于今年6月完成创作。“龙津西路有很多游客,他们从永庆坊、荔枝湾一路到龙津路寻找西关美食,我希望让游客不仅品味到西关风味,也能感受到浓浓的西关风情。”
“没有大拆大建大变化,但一点点细小的变化,环境会越来越好。”谈及社区环境的变化,在逢源街道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老城区存在老旧小区数量多、面积小,缺乏公共活动空间,且大多没有物业管理的困境。逢源街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汇聚多方力量参与,通过微改造、微更新精雕细琢,探索出一条老城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品质提升之路,提供了可借鉴的“荔湾样本”。
记者手记:
一直以来,荔湾区南北片发展各有侧重。北片老西关片区不似南片的大手笔建设,变化也不如南片日新月异,但是通过微改造、历史街区保护活化,精细化治理,切实改观人居环境,受益最大的是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同时,随着文商旅融合发展,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走进荔湾的景区,也走进荔湾的大街小巷内。正如津津菜馆的负责人所说,路上的风景漂亮了,游客对西关的印象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零星、细微的变化,不仅让居民受惠,也改变着游客对广州老城的印象。逢源街的实践证明,聚沙成塔的社区共建,正是老城持续焕发活力的密码。
采写:新快报记者谢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