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走进贵州省长顺县广顺镇青山村红托竹荪种植基地,一幅热闹的丰收景象映入眼帘,数十名工人穿梭在各个荪棚之间,正忙着采摘一朵朵色泽艳丽、形态优美的红托竹荪。如今正值红托竹荪采收季节,贵州天仁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天仁乙公司”)在广顺镇青山村的红托竹荪种植基地,每天都有大量新鲜的红托竹荪运往全国各地。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在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长顺小组和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天仁乙公司扩大了生产规模,拓宽了销路,并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和创业增收致富。
家门口采荪,端稳“就业饭碗”
“我们村有十几个人在公司上班,都想离家近点,我的工资每个月有3000元左右。”来自青山村高寨二组的贾乔娣边清理红托竹荪边告诉记者。
“我这把年纪出远门打工不可能了,在家里又坐不住,儿女也有自己的负担。在基地上班每天有100来块钱,还是很满意的。”青山村65岁的付思分说道。
红托竹荪产业的发展和种植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天仁乙公司总经理任文平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公司固定聘请员工接近50人,食用菌工厂加上大棚种植、林下种植等,每年可带动本地用工约2万人次,人工支出近300万元。“这些用工者大部分为留守妇女”。同时公司还与不少农户合作,带动了几百亩红托竹荪的种植,带动群众一起增收致富。
“青山种植基地目前种植有120余亩红托竹荪,现在是第一茬采收,预计产1200斤,目前市场价大概在40元/斤,第一茬亩产值可达4万余元。青山基地今年能完成三茬菇的采收,产值能达到800多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沿海城市。”天仁乙公司营销推广部部长柏家和表示,公司去年总产值2300余万元,今年预计将突破4000万元。
粤黔协作,闯出“致富新路”
天仁乙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东西部协作的大力支持,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长顺小组组长,长顺县委常委、副县长郭海鹏表示,去年长顺小组投入300多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扶持天仁乙公司做大做强,进一步联农带农发展,带动了大量当地群众就业,并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惠及不少相对困难群众。
“粤黔协作长顺小组对我们的扶持力度很大,不但投入资金帮我们扩大生产,积极帮我们对接大湾区市场,还经常过来企业交流、指导。”任文平说,食用菌投入的成本很大,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公司扩大了厂房,生产规模从之前的年产值300万棒增加到500万棒,固定用工增加了起码20人。长顺小组推荐的收购商长期与公司合作,进一步拓宽了业务。
贵州省长顺县广顺镇党委副书记杨凤阁介绍说,去年投入的东西部协作资金和衔接资金带动了周边6个村的产业覆盖和利益联结,实现了人均月增收1000元以上。
红托竹荪素有“菌中皇后”的美誉,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天仁乙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学研合作,推动红托竹荪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公司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在菌种选育、栽培基质调配、温湿度精准控制、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方面开展合作,有效提升了红托竹荪的产量与品质。
“随着种源突破和技术革新,公司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现在订单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任文平表示,计划未来三年进一步提升液体菌种和菌棒的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力争年产量突破800万棒,鲜菇日产量达20吨。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冉梦印
校对:王萃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