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9月18日,作为广东省首个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代表——广东交通集团所属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全长约88公里,由双向四车道改扩建为双向八车道,预计于2026年建成通车。建成后将促进粤东北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苏区振兴发展。
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一直坚持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的建设理念,在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和施工工艺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在旧梁再利用、废料循环再生等方面取得了16项环保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也即将在9月19日举办的第二届山区高速公路改扩建技术交流会暨汕梅高速绿色生态建设现场会上一一亮相。
T梁原地“焕新”,千吨梁板实现“二次服役”
“预制T梁顶升旋转技术”是被项目首次应用在我省高速公路改扩建桥梁工程的一项工法,改扩建路段轩坑河大桥原有的24片梁板,经过这项技术微调后被重新利用,得以继续服役。
若按传统的施工方案,该桥有超2500吨的梁板需要拆除重建,一是工期较长,二是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也较多。为此,团队经过多轮分析论证,决定将24片T梁分6轮顶升,依托智能系统,对桥梁关键参数进行毫米级动态调整,全程如绣花般精细。通过方案优化,实现了旧T梁的再利用,施工时间大大缩短,使原本需要90天才能完成的拆换工程仅用了45天;而且比拆除重建还节约了700余方混凝土、70余吨钢材,减少碳排放约517吨。
这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广东省高速公路改扩建桥梁“旧T梁旋转顶升再用”的技术空白,更给全国山区高速老桥改造提供了借鉴参考。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向东评价:“这项技术充分体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价值工程管理与绿色公路建造理念,值得进行推广。”
洞渣、废料变建材,百万吨碎石“零外运”
以往高速改扩建产生的废弃砼构造物、隧道洞渣,多是外运填埋或废弃堆放处理,但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想方设法“变废为宝”,因地制宜采用移动和固定碎石生产线进行回收加工。项目负责人孙克强说道:“我们将废弃砼碎石进行加工,经检测合格后替代原生碎石,预计约有97万吨碎石料可用于水稳层、沥青层路面结构,将会减少废弃砼消纳场用地约28%”。
而全线最长的莲花山隧道,更是把洞渣循环利用做到了极致。通过对石料岩性进行充分研究,项目团队将精细加工后的碎石,用于部分路面标磨耗层,实现了洞渣100%循环再用,直接省出120万吨建设材料。
据统计,全线路基、隧道石方经加工后,共产出约184万吨碎石,相当于6万辆满载重型卡车的装载量,减少了外购石料和弃土场用地,实现了“废料零外运、资源全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洞渣循环利用的思路,并非汕梅高速首次探索,早在集团所属惠清高速南昆山隧道建设时,便已取得成熟成效。当时南昆山隧道穿越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项目团队正是用类似技术,将130万吨洞渣100%加工成路基回填、混凝土集料等建材,既避免了生态破坏,又缩减了堆放用地。从惠清高速到汕梅高速改扩建,广东交通集团在洞渣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生态建设上的持续探索,为山区高速尤其是生态敏感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一条可参考复制的路径。
智慧梁场节水六成,绿色建造更“聪明”
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TJ5标智慧梁场承担着全线半数以上标段的制梁任务。项目在现场建设了排水与污水处理系统,将全部施工污水集中处理,再循环用于梁体养护。此系统可使梁场节约用水率超过60%,既减少污水排放,又节约水资源。此类“绿色工厂化”制梁模式,正是项目在绿色建造上的另一项探索。
多年从事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邢锋表示,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在山区高速领域的绿色生态建设探索与创新,可实现道路建设与环境生态共美共生,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汕梅方案”。
本次会议将有来自全国各地共50余个单位参会,集中展示了交通工程技术、工法创新等多项全国首创与行业领先的创新成果,为交通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力夫 通讯员 粤交集宣 陆桥轩 周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