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一支笔、一个本、一个相机、一把卷尺,20多年前,林福新和同事为2000多株古树名木建了“身份证”。如今,他是广州市增城区林科所的一名林业工程师,负责全区古树名木的巡查、养护、复壮和宣传保护工作,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都在古树巡查路上,二十年如一日。他对全区建档挂牌的古树名木如数家珍,不用手机定位,仅凭经验就能找到每一棵古树的位置,同事们称他为“行走的古树定位系统”。
徒步丈量,为古树名木建档
林福新与古树的缘分始于2003年。彼时,增城市(现为广州市增城区)启动首次古树名木普查,36岁的林福新和同事们背起工具包,一头扎进山野陇间、城镇乡村,负责全区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摸查登记造册。
“夏天进山,蚊虫像雾一样扑面而来,多到感觉能把人抬走。有时还会突然窜出毒蛇,我们只能用竹棍‘打草惊蛇’,一边探路一边前行。”林福新回忆道。遇到深山老林没有路,他们就挥起砍刀,硬生生劈开藤蔓与杂草,开出一条路。
普查初期设备十分简单——一支笔、一个本、一个相机,再加一把30米长的皮尺或卷尺。他们通过测量树围推算胸径,测量树滴水位置的东南西北各两个点,取平均值得到树冠幅,而树的高度基本靠目测。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林福新和同事们用脚步丈量了增城可能藏有古树的所有土地,为全区几千棵古树名木建立起了最初的“身份档案”。后来,随着行政区域调整和普查标准与范围的更新,这一数值最终确认为2016。
“古树医生”行医授业
如今,年近六旬的林福新,除了是古树的“活地图”,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古树医生”。他定期为古树“体检”,观察树干是否腐朽、有无空洞和虫蛀,枝叶颜色、形态是否健康,树冠分布是否合理……
“我始终觉得应该像照顾耄耋老人一样对待古树。”对于那些生长衰弱甚至濒危的古树,林福新坚持“一树一策”,为它们量身定制抢救复壮方案。从土壤改良、树洞修补、支撑加固,到病虫害防治、促根复壮,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人们形容他的工作就像给古树治病开方。据统计,他参与抢救复壮的古树达50多株。
如今,全区各镇街的相关部门遇到古树应急抢险和复壮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林福新。对此,他感到乐此不疲,有时间的话还会到现场去给予技术指导。此外,他还积极投身于古树保护的宣教工作,走进社区、学校、乡村,讲述古树的故事,传播生态保护的理念。
虽已临近退休,林福新却从未想过停下脚步。“树木保护不仅是我热爱的事业,更是我终身的使命。”他说。
采写:新快报见习记者 程羽
(图片由受访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