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科学家想要把基础科研工作做好,需要坐十年冷板凳,但同时又要面临‘非升即走’的压力,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9月21日,在“新基石50²论坛”的开幕式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并围绕科研领域的原创性、评价体系、人才培养等问题,与科学家们展开深入交流。尖锐的提问与坦诚的回答赢得了在场科学家群体及青年学子们的长时间的掌声。
“新基石50²论坛”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与南方科技大学联合主办。作为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的年度学术盛会,该论坛已连续五年为来自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各领域的科学家搭建跨学术交流平台。本届论坛以“科技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汇聚了科技界、产业界与科技公益组织的先锋力量,韩启德、江小涓、王晓东、谢晓亮、薛其坤、王松灵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新基石研究员、“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及各界代表约500人参会,深入探讨基础科研、颠覆性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联。
今年的对话围绕“如何提高我国的原创性科研水平”展开,其中关于“非升即走”的讨论成为了全场关注的焦点。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联合所长、新基石研究员罗敏敏教授认为,“非升即走”的考核周期可以延长,让青年科学家们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做出成果,并且要帮助他们找到出路;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新基石研究员、“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王亚愚则建议,相比于讨论“走”,更应该关注“升”,如何为青年科学家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引导,让他们能在科研事业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韩启德表示,对于青年科学家而言,“走”不一定都是坏事,但各个地方、各个高校的差异很大,大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任何制度都有利有弊,所以需要各个方面的考核,才能使更多的研究者愿意做更加原创的、耗时的、失败可能性也更大的工作。”
而关于“如何提升原创性科研水平”,在今年的“平方对话”现场,科学家们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西湖大学讲席教授、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新基石研究员于洪涛教授认为,越是在熟悉的领域,科学家们越是要摒弃偏见,以免对本领域的原创性成果“视而不见”。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新基石研究员、“科学探索奖”获奖人郑南峰则表示,原创性工作最重要的要素是“新”,最高境界是“从零到一”,但现有原理的组合也有可能带来创新,只要能拓展认知边界的探索都可以成为原创性工作。
在谈及科研领域普遍关注的科研评价问题时,韩启德提出,虽然现在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许多论文只是“有一点发现”,就像在原有的建筑上加一片砖、添一片瓦,属于低水平的重复。他强调,“我们不需要这种‘精致的平庸’,而是更应该追求卓越。”
在平方对话中,几位顶尖科学家也为科研领域的青年人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无论是在科研和生活的道路上,都要“胆子大一点、脸皮厚一点”,走自己的路,充分享受科研的过程,让自己不断变得更强大,同时要坦然接受失败。“因为失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韩启德在对话的最后表示,“但我们还是要继续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