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基层治理一线,如何把温暖送进特殊群体的心坎里?如何让安全习惯融入日常生活中?又如何让老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花都区新华街用三个实实在在的“民生微实事”项目,交出了一份让老百姓纷纷点赞的答卷。
巧姐姐手工坊:碎片时间织出“幸福生计”
“以前围着孩子转,总愁没法工作。现在利用零碎时间做做手工,既能贴补家用,又顾得上家里的事,心里特别踏实。”一位参与“巧姐姐手工坊”的妈妈笑着说道。
面对特需儿童家庭的就业难题,新华街建设路党群服务中心携手“清华姐姐”工作室,依托“民生微实事”平台,共同打造“巧姐姐手工坊”项目。这里不教复杂技艺,而是聚焦珠串、布艺等易上手、可分阶段完成的手工,创新推出“集体工坊+家庭工位”的弹性模式:妈妈们可以带孩子一起到党群服务中心边学边做,彼此打气;也可以在家利用零碎时间,亲子携手共同完成工作。
更暖心的是,项目搭建了从学到卖的全流程支持。线下,田美新里夜市、花都图书馆开辟展销专区;线上,广东培正学院志愿者热情开播,仅两天助销近千元。
在这里,帮扶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点亮星光,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劳动中收获价值,在社区中找到归属。
京华社区:应急网络筑牢“平安防线”
走进京华社区,一处由闲置空间改造的应急装备库令人眼前一亮:微型消防车、急救包、救生衣、破拆工具等整齐排列,覆盖消防、救援、急救、防灾四重保障。
这一切,源于居民最朴素的期盼。社区里老楼林立、巷道狭窄,消防安全曾是大家心头的隐忧。有居民坦言:“以前总担心万一着火,救援进不来,我们出不去。”
为守护万家安宁,一张精细编织的“平安网”悄然铺开。社区党委将辖区科学划分为11个应急网格,构建“1-3-5分钟自救、10分钟增援、20分钟专业救援”三级响应机制,并联动物业、企业组建6支小微应急队,把安全送到楼栋口、家门口。
“学会用灭火器、懂心肺复苏,关键时刻真能救命!”社区居民的感慨很实在。自2025年3月最小应急响应圈运行以来,社区已开展专业培训11场,覆盖超300人次,通过真演实练,让安全成为每一个小区居民的底气。
从“灾后救”到“事前防”,京华社区用扎实行动,把安全感写进群众心里。
徐家旧仓:废弃空间点亮“精神家园”
在五华村徐家庄,一座曾经的废旧仓库,如今成了村民心中的“文化客厅”。400平方米的空间,不再堆置杂物,而是盛满欢声笑语。
仓库主仓保留原有钢结构,变身明亮的篮球场;200平方米的前坪铺上防滑地胶,成为羽毛球场;新装的8盏太阳能路灯点亮夜色,让这里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村庄的活力中心”。空间焕新,文化生根。本村徐姓醒狮传人在此执教,已培养60名青少年传承非遗;徐家青少年篮球队在此训练比拼;20多名长者在太极晨练中焕发活力。老中青三代在此相遇,传统与现代于此交融。
为让这份美好持续,村民自发组成“徐家管理小组”轮值维护,设立“徐家文化基金”汇聚乡贤力量,形成“村委引导、村民当家、乡贤助力”的共治格局。五华村以空间再造唤醒乡土记忆,让这座“精神家园”凝聚认同、延续乡情,重现乡村的温度与生机。
在新华街,“民生微实事”不是口号,而是群众身边可感可及可触的改变。从帮助一个妈妈安家立业,到守护一个社区日夜平安,再到激活一座村庄文化脉搏——它把服务的暖流,精准滴灌进群众生活的细微处,切实将每一件关乎幸福的小事,做实、做暖、做到百姓心坎上。
采写:新快报记者 林翠珍 通讯员 花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