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年仅30岁的黄先生(化姓)患有“易栓症”,他怎么也没想到,因为一周的擅自停药,竟让自己与肠坏死擦肩而过。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二院)血管外科携手多学科团队,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紧急救治,成功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
两个月前,黄先生因反复下肢静脉血栓来到广医二院就诊,经血栓基因检测确诊为“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即“易栓症”。该病意味着患者体内抗凝血机制存在缺陷,血液比正常人更容易凝固形成血栓,如同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因此需长期规范抗凝治疗。
然而,由于服药后出现胃肠道不适,黄先生自行停药一周。不料几天后,他左侧腹部突然剧痛难忍。外院CT检查结果令人震惊: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形成,伴多发肠管淤血水肿。
门静脉血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均属于非常危急且凶险的静脉血栓疾病,如同一场发生在腹内的“血管瘫痪”:血栓造成静脉堵塞,引起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腹痛,伴发热、脾肿大、腹水增加等门静脉系统淤血的表现。最危险的并发症即为肠淤血坏死,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死亡率高达20%–30%。家人当机立断,为寻求更专业的救治,迅速将黄先生转至广医二院。入院时,他已出现腹膜炎体征、肠鸣音减弱,情况极其凶险。
黄先生急诊入院后,血管外科张智辉教授与肝胆外科蒋小峰教授第一时间进行查体和床边超声评估。他们发现,黄先生左下腹固定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这是局限性腹膜炎体征。结合听诊与CT结果后,张智辉指出:“患者虽肠道严重淤血,但尚未坏死,手术抢救机会仍在!”
一场由血管外科牵头,联合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血液科、临床药学部的多学科会诊(MDT)迅速启动,制定周详治疗计划。在进行禁食、抗凝支持的同时,手术准备同步推进。每一分钟,多学科专家团队都在与肠坏死赛跑。
经过多学科专家团队讨论,专家一致认为应立即为患者施行急诊微创手术:“必须抢在肠道坏死之前打通血管!”手术由肝胆外科蒋小峰教授和血管外科萧剑彬副主任医师、艾文佳副教授共同主刀。
术中,蒋小峰教授团队在超声引导下精准经皮穿刺肝内门静脉,切口仅如针眼大小,顺利建立操作通道。血管外科团队与肝胆外科团队配合密切,谨慎而迅速地将吸栓导管送至闭塞血管远端,对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进行有序吸栓。术中血流迅速恢复,避免肠淤血坏死,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造影显示:门静脉血流恢复通畅,手术圆满成功。
术后,血管外科护理团队实施早期营养支持、功能锻炼等一系列快速康复措施。第二天,黄先生的腹痛完全缓解,肠鸣音恢复正常。术后第三天,他已可进食流质,恢复进程理想。
据了解,作为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广医二院血管外科在治疗下静脉血栓栓塞症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张智辉介绍,易栓症并非“体质问题”,而是一类由于遗传或获得性因素导致血液容易异常凝固的疾病。患者因体内天然抗凝物质缺乏或功能下降,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风险显著增高。如有反复、不明部位血栓史,年轻时(<45岁)即发生血栓,有明确血栓家族史或女性有反复流产或胎停史,需警惕患有“易栓症”。
对于确诊“易栓症”患者来说,治疗的核心是长期、甚至终身规范的抗凝治疗,其目标并非“根治”,而是通过药物为血液套上“缰绳”,有效预防血栓的再生与蔓延。张智辉强调:“抗凝治疗是易栓症患者的‘生命线’,任何剂量的调整或停药,都必须由专业医生评估决策,擅自中断服药极易诱发急性、广泛性的血栓形成,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保证饮水、控制体重、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同样是管理疾病、护航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环。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王穗子 范修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