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日,67岁的肖大爷(化姓)因肺部恶性肿瘤失去经口进食能力,营养严重不良,在广州慈惠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了在超声引导下经胃造瘘置管手术,让食物一步到“胃”,保证了营养支持,为后续抗肿瘤治疗争取了机会。
据了解,肖大爷于今年8月出现吞咽困难,仅能进食少许流质饮食,营养状况日益恶化。经某三甲医院检查发现其肺部、咽喉部有恶性肿瘤伴咽喉出血,家属考虑其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未在上级医院行手术及放化疗。
为解决“吃饭问题”,帮助其改善营养状况,患者家属辗转联系到广州慈惠医院重症康复救治中心,决定带患者转院。中心接诊并评估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后,重症医学科主任孙照琨决定通过在超声引导下为患者行胃造瘘术,来解决患者的“吃饭问题”。
在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孙照琨在气管插管全麻下为患者顺利实施胃造瘘术,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仅30分钟且创面小、效率高。术后第二天,肖大爷就可以经造瘘管注入半流质饮食和营养液,操作简单方便,没有痛苦及不适感。目前手术已完成1个半月,经观察,术后肖大爷经胃造瘘处注食,营养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精神状态也较之前有所好转。
孙照琨介绍,超声引导下经胃造瘘置管手操作难度大。因手术需要在患者腹壁寻找合适的穿刺点,同时又要运用超声引导,准确无误避开结肠及大血管,对于操作过程中的精准度要求极高,不亚于从十米开外进行“穿针引线”,稍有偏差就可能引起大出血等严重后果,危及患者生命。
他还介绍,相比鼻饲营养管,经胃造瘘置管具有多重优势:能减少患者鼻咽部刺激与不适感,有助于维持患者的仪表形象与自尊;置管后不易脱出,且方便患者在家中自主使用,通过胃造瘘管注入营养液及流质食物时操作简单便捷,患者全程无痛苦和不适感。同时,这种方式有助于保留胃肠道的正常吸收与运动功能,且并发症少、肺部感染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佳,因此能更有效改善营养状况,成为长期管饲肠内营养的首选方式。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