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伴随着缝纫机的“哒哒”声,在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村一栋三层楼房里,近30名女工手指翻飞,手中的布料快速被裁剪缝合成一个个吨袋。一年多前,她们或是留守在家照顾老小的家庭妇女,或是辗转珠三角打工的游子,如今都成了家门口的产业工人,月收入最高可达6000元,上下班还能准时接送孩子放学。这间小小的吨袋厂,正上演着三排镇将“短板”变“跳板”的蜕变故事。
“九山半水半分田”里长出“金袋子”
“山多地少、生态限制、人才外流……过去说起三排镇的产业,人人都摇头。”广州市派驻三排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队长傅晓峰站在吨袋厂车间门口向记者说。作为广东省最大的瑶族镇,三排镇长期面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资源困境。
转机来自一次“反向思考”。工作队发现,镇里留守妇女多,她们手巧耐劳,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组团帮扶牵头单位——广州环投集团每年需采购30万个吨袋,需求稳定且工艺简单,所需的生产设备较少,主要为切割下料、高速缝纫、简单打包,非常适合农村留守妇女制作。何不把订单直接带到瑶乡?
经过近一年谋划,工作队促成了三排镇与广州环投集团合作,选址三排镇第一大村南岗村,盘活一栋三层建筑面积448平方米的闲置楼房。广州环投集团创新捐资办厂模式,通过广州市慈善会捐款近50万元购置设备,兴建吨袋厂,建成投产后全部吨袋以市场价交易。
2024年3月30日,吨袋厂正式运营投产。创新性地引导百斤洞、蜈蚣田、横坑等经济薄弱村以设备入股获取分红,镇属国有企业——连南布寨文旅有限公司经营管理,由三排镇政府监管。
“小吨袋”撬动“大收益”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吨袋厂经受住了市场考验,拓展了业务,联农带农效果显著,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实践证明其具有较强的产业生命力和较好的发展潜力。”傅晓峰说。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首批吨袋出厂后,因质量过硬,很快打开了市场。截至2025年10月,吨袋厂已供应超30万个吨袋,营业收入突破1000万元,利税近百万元。更让当地人欣喜的是,村集体分红从最初3个村扩大到全镇10个村,总额达17万元,实现了“村村有分红”。
吨袋厂生产一线工人的薪酬采用“计件制”,即按照加工吨袋的工费单价,根据实际生产的合格品数量来计算薪酬。计件制激发了一线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许多女工在照顾好家庭后,一有时间就到厂里加工吨袋,产量最高的工人每月可获6000元的收入。
村民房小花、房君丽是一对姐妹。她们家里都有两三个孩子,吨袋厂建成前,两人都在珠三角城市打工。2023年年中,两姐妹听到村里要开办吨袋厂,毫不犹豫地就报名参加了吨袋加工技能培训。2024年吨袋厂正式投产后,两姐妹成为了厂里的第一批员工。经过一年多的培养,这对“姐妹花”已成为吨袋厂的“生产达人”,每个月的产量都名列前茅。从外出打工到家门口务工,如今她们家中的孩子不再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正稳步提升。
村民房桂英家里经济较困难,她常年要去珠三角城市打工挣钱。家里两个孩子都还小,她每个月都要回几趟家,交通成本很高。如今,房桂英顺利进入吨袋厂上班,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再也不用与在连南务工的丈夫两地分居,家庭越来越和睦。
像这样在吨袋厂就业的劳动妇女,有近30人,家门口的产业饭,让她们稳定地守住了业,也温馨地守住了家。
“合作造血”取代“被动输血”
结实耐用的吨袋,用途广泛,除了可用来装垃圾焚烧后的飞灰等物品,还能广泛用于工业用品的装料,甚至可用于快速装料防洪的需要。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工作队尤其是在国企任职多年的工作队队长傅晓峰、驻南岗村第一书记陆景经常深入企业,关心、指导吨袋厂运营人员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
“传统帮扶容易陷入‘给钱给物’的循环,我们要做的是打造能自己‘造血’的产业。”陆景说。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为增强吨袋厂自身“造血”功能,工作队积极带领吨袋厂相关负责人拓市场、跑业务、抢订单,实现“扶上马,送一程”。在广州市审计局的牵线搭桥下,吨袋厂与广州工控集团下属南方碱业公司达成首批1万多个吨袋的供销合作,预计每年可增加营业收入近百万元。
工作队还积极帮助吨袋厂拓展市场需求量较大,如25公斤、50公斤小型编织袋的业务,促进企业提升营业收入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工作队和组团单位的支持下,三排镇政府计划扩大吨袋厂的产能,拟通过各渠道筹集资金投入生产设备建设二期生产线,计划于2027年将吨袋厂打造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傅晓峰透露说。
发展经验变成“示范样本”
吨袋厂的成功,为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它精准定位,将留守劳动力转化为产业优势,破解了偏远山区发展产业尤其是规模产业的诸多“不可能”;它以市场为驱动,以订单保障生存,以合作实现了多方共赢发展;它通过利益联结,让所有村集体充分享受了产业带来的红利,同时解决了就业,促进人口回流守护家庭、激活乡村。
吨袋厂一年多来的稳定、迅速发展,不但让工作队和县、镇、村、民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而且为连南、清远乃至广东多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活样本”。
吨袋厂的成功就像一剂“强心针”,引起了省、市、县、广清指挥部的高度重视。2024年12月19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到吨袋厂调研,今年5月7日,连南“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首场现场会参会人员参观调研吨袋厂,学习吨袋厂经验,广清指挥部也曾多次到三排镇吨袋厂调研。
车间里,缝纫机的“哒哒”声奏出了家门口的奋斗乐章。这些由瑶乡巧手缝制的吨袋,装载的不仅是工业原料,更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托付。当曾经的留守妇女化身为自信的产业工人,当外流的游子重返故土撑起家的屋檐,三排镇的故事已然超越一个产业的成功。这“哒哒”声提醒着我们:发展的答案,或许就藏在那片我们深爱的土地与人群之中,只需一次用心的倾听与智慧的唤醒。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校对:吴习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