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以前总觉得买商业保险要么太贵,要么报销限制太多,现在咱们黄埔出了‘埔惠康’,一天不到6毛钱,就能有100万的住院保障,还能报销不少创新药,安心保障一整年,这真是实实在在为我们老百姓着想。”在广州市黄埔区文冲街50多岁的李大姐谈及刚上线的“埔惠康”,脸上满是欣喜。近日,全国首个响应国家医保商保创新药目录政策的区县专属商业保险——黄埔区“埔惠康”正式面市,作为一个普惠型健康保险产品,“埔惠康”以“医保+商保”协同创新为核心,既精准破解辖区居民医疗保障痛点,又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搭建起政策赋能桥梁,实现民生保障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
200元保百万 小病创新药都能报
黄埔专属“埔惠康”破题民生医疗
黄埔区内居民医疗保障需求尤为迫切,对医疗保障的呼声很高,黄埔区一直在思考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此次上线的“埔惠康”一举突破传统商业保险高价格、高免赔的模式,以“广覆盖、保基本、利创新”为原则,构建起全方位、低门槛、高可及的保障体系。
与穗岁康重点保大病、重疾不同,埔惠康关注小病、基础病,免赔额度低,自费部分医保目录内外均可报。据介绍,“埔惠康”的保费每人每年仅需200元,日均不到6毛钱就能享受100万元住院保障,覆盖基本医疗范围内外费用。其中,50周岁以下参保人0免赔,50周岁及以上参保人1000元免赔额,显著降低了保障门槛。在报销范围上,“埔惠康”不仅将医保目录内外的自付自费药纳入赔付,还首批纳入65款黄埔本土创新药械,且每季度动态更新。“这下好了,我们能同步享受到区域产业发展的红利,用上最新的创新药,心里踏实多了!”一位患有慢性疾病的陈先生向记者介绍。
在就医选择方面,“埔惠康”打破常规,将全区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认可医院报销范围,区内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最高可达60%。这一举措有效引导患者向基层回流,减轻了三甲医院的诊疗压力。此外,项目还开通线上参保、理赔通道,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埔惠康”设置团体参保与个人参保双渠道。团体参保不限年龄,不设置疾病等待期,鼓励村集体、用人单位统一投保;个人参保面向0至75周岁身体健康的黄埔区居民,不限职业,只要已参加广州市基本医保即可自愿参保,真正实现了“全民可及、全民共享”。
出真招破局创新药推广难
“埔惠康”打通产业应用“最后一公里”
黄埔区是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第一梯队,已形成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区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超48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28家;上市企业20家,占全市74%。2024年,区内新获批临床试验批件115件,其中1类创新药99件,连续5年获批1类创新药上市,累计达到12个,占全省52%。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全国第5,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第一梯队。“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但创新药械的市场应用一直是个难题。”黄埔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负责人坦言。
“埔惠康”以政府主动作为搭台,创新构建“保险保障+产业应用”的场景化支持体系,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它精准对接产业优势,重点将康方、百济神州等黄埔区本土企业生产的创新药械纳入保障清单。其中,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是目前适应症最多的PD1药品,康方药业的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双靶点PD1药品。
“埔惠康”通过保险支付端的规模化需求牵引,打通创新药械“研发-临床-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这种“政府搭台、保险赋能、企业唱戏”的模式,既为本土创新药械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应用场景,也通过临床数据积累助力企业优化产品,形成“研发创新-保险覆盖-临床应用-迭代升级”的正向循环。
依托“研发在生物岛、成果转化在科学城、生产制造在知识城”的全链条布局,黄埔区正通过“埔惠康”深化支付端创新,推动商保与基本医保数据互通、同步结算。未来,参保人在医疗机构即可完成双重赔付,这一机制不仅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更以完善的应用场景吸引优质企业落地。
据悉,“埔惠康”是黄埔区落实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要求的创新实践,也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激活市场活力、促进产业升级的生动案例。下一步,该区将加强线上线下全方位推广,持续优化产品保障方案,推动“埔惠康”实现更广覆盖,让更多居民享受政策红利,同时进一步深化保险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造更优生态,助力“健康黄埔”建设。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通讯员 郭晓金 陈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