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5年11月19日,由市教育局指导、市电化教育馆主办的“数智创未来”系列科普行动之羊城“数智”大讲坛第4场活动在广州外国语学校圆满举行。本次活动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的具体实践,围绕“数智”赋能千行百业,通过院士权威分享解读最新科技发展趋势,结合“互动体验区”激发学生对前沿科技的兴趣爱好、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以高质量科普活动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做实“加法”,打造“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科技教育新生态。
高位推动,打造科普教育新范式
据了解,作为广州市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重点项目,“数智创未来” 系列科普行动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无人机等前沿领域,整合院士、专家讲座,结合互动体验与数智实践,形成校所企资源深度融合的科技教育新生态。
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陈颖钊处长在致辞中表示,国务院近期印发的“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明确要求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全学段教育中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为贯彻落实国家部署,广州市作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于今年4月正式出台《关于深化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系统构建“五育融合、六大场景、多元支撑”的人工智能教育新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普及走向提质,从技术应用走向育人创新。在这一框架下,广州市电化教育馆牵头组织的“数智创未来”系列行动,正是落实这一体系的重要载体。通过大讲坛、普惠课程等形式,市电教馆致力于在校园中营造讲科学、爱创新、重实践的氛围,为同学们搭建接触前沿科技、激发创新潜能的有效平台。
广州外国语学校负责人在致辞中强调,学校长期注重并致力于对学生科技教育,本次活动为学校带来科普教育新契机,激发青少年“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
院士引领,解读量子科技前世今生
活动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院士、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讲席教授——俞大鹏院士作为主讲嘉宾,以《万物皆可量子——量子计算 人人有责》为题,从量子科技的前世今生、量子科技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共促等方面,全方位深入浅出科普量子科技的概况。同时,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分析我国发展量子科技的意义、发展现状、挑战与机遇,以及最新研究进展。本场讲座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量子科技的广泛兴趣与好奇心,更深刻意识到科技崛起的使命感。
互动答题环节中,学生们踊跃提问。“俞院士,未来量子计算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俞院士,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可不可以结合?”等问题接连抛出,俞院士从算力飞跃可以快速处理海量信息,将带来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变革与转型等方面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并引导学生思考量子科学与个人生活的息息相关之处。
互动实践,激发学生科技探索热情
除了精彩的讲座,主办方还精心设置了体验互动区,让前沿科技走进校园,通过开展科技知识趣味问答、体验科技产品等项目,以硬核科技结合趣味互动。
记者在现场看到,各展台项目都排起了长队。入口处,通体雪白的机器狗通过技术人员操作,完成空翻、握手、比心等指令,动作自然流畅逼真,迅速点燃学生参与热情,纷纷鼓掌喝彩;智能呼吸训练器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让学生的呼吸节奏能影响到屏幕“小鱼”游动,学生在趣味中得到锻炼;智能口腔观察仪可以在短短数秒获得口腔健康报告,非常高效便捷;智能步态筛查装备通过扫描足底,即时生成检查报告,可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状况及病症预防方案;AI语音鼠标通过语音输入指令,鼠标即能自动生成相关问题的答案;Robotmaster机甲大师通过专用App进行操控,学生在App上进行视角控制,完成通过路障等任务,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整个科普体验互动区近20款展品,涵盖了AI+体育、AI+文化、AI+大健康、AI+科技培训、AI+办公、AI+美育等,现场气氛活跃,笑声不断。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科技知识的理解,这种互动体验形式收获了师生广泛好评。
此外,活动现场,市电化教育馆还向学校图书馆捐赠了 20 套科普教育图书,包括《寻找薛定谔的猫》《宇宙、量子和人类心灵》《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给孩子讲大模型》等6类读物,希望这些书籍成为学生们探索科技世界的“导航灯塔”。活动同步启动的“科技新篇・科普征文大赛”,更鼓励学生们将此次活动的感悟、对未来科技的畅想落在笔端,搭建起“认知—实践—创造—创新”的完整学习架构。
据了解,未来广州市电化教育馆将持续深化“数智创未来”品牌建设,推动科普行动覆盖更多学校与学生,为广州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提供坚实支撑。
采写:新快报记者 林钢威 通讯员 陈新江 林又村 科记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