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在广东茂名信宜市,无论是山背村全域推进的精品村,或是北梭村的数千亩甜柿,还是钱排镇的10万亩三华李,都是信宜市全面深入谋划推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之路的生动缩影。这些和更多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的产业,正打造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扶贫概况
信宜市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位于广东省茂名市北部的信宜市,全市面积3101.7平方公里,总人口150.3万人,辖18个镇、1个街道,402个村(社区)。全市有精准扶贫任务的村(社区)370个,其中省定贫困村44个,非贫困村326个。2019年,44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892户42090人,其中有劳力贫困户7617户28805人。截至2020年6月,全市贫困人口已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山背村:路通财通,贫困户靠双手脱贫致富
沿着一条蜿蜒的碧道,走进信宜市丁堡镇山背村,分布在路边的慈孝文化长廊、观景平台、森林公园……令人难以置信眼前的美丽山村竟是贫困村。
“穷,落后,路不通。”回忆以前的山背村,村党总支部书记邓世郁用了寥寥几个字来概括。农发行广东省分行驻山背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张云建说,原来的山背村道路不便,尽管距离信宜市区直线距离不远,但村民到市区需要先绕行到丁堡镇,再从丁堡镇前往市区,坑洼崎岖的土路,即便坐车也要两个小时,直接制约山背村发展。
2018年,玉都快线(东线A段)启动,将打通信宜城东的南北通道。在帮扶单位协调推动下,打通山背村东部与玉都快线的“最后500米”,使山背村东部可直达信宜城东。随着玉都快线继续向南延伸,贯通山背村,交通将更为便捷。帮扶单位领导也与茂名领导协商沟通,推动将山背村纳入古驿道项目。一条新建的600米道路直通包茂高速信宜出口,受益群众给这条路起名叫“农发路”。
路通了,人气旺了,山背村群众精气神也不一样了。贫困户赖方秀承包了10亩番石榴园,她说,2017年,驻村扶贫工作队动员她接下番石榴园,“一没钱,二没技术,我哪敢接。”张云建就做她的工作,帮她申请政府贴息小额扶贫贷款,安排懂技术的老党员悉心指导,一一打消了她的顾虑。
“2017年、2018年的收入都可以,去年就不行了。”赖方秀说,之前工作队帮她申请到了4万元贷款,去年都还清了。然后,她又贷款5万元,把果园的番石榴砍掉,换成了新品种。晚上,她也会到村里的文化中心跳“大妈舞”,“人要开心嘛。”她还有一个心愿,给儿子找个媳妇,一家人和和美美。
驻村扶贫工作队坚持因户精准施策,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帮扶贫困户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推动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考虑到贫困户邓泽权有一定养殖经验,工作队鼓励他发展山地养鸡,然后,他利用“以奖代补”发放5万元资金扩大养殖规模。最多的一年他养了8000只鸡。“现在不欠债了,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打算把房子再加盖一层。”
到去年底,山背村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底的7250元提升到2019年的18753元;贫困人口人年均收入由2015年底的不足4000元提升到2019年的1397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几乎为零到2019年稳定收入5万元以上。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245人,已经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我们计划投入15万元支持山背小学教学楼整体修葺,设立30万元奖教助学基金,为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及家庭困难学生提供长期激励帮扶。”张云建说,今年5月,帮扶单位与信宜市、丁堡镇和山背村共同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开展“对标对表攻坚冲刺行动”“美丽家园打造品牌行动”“开拓未来振兴乡村行动”三大行动,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助力将山背村打造成为地方“精品示范村”。
北梭村:甜柿打开“脱贫路”“致富路”
“有活就来,一天150元,最忙的时候是给柿子套袋,要连续做十几天。”在信宜市大成镇北梭村甜柿产业基地,贫困户黄光就从随身带着的小包里,掏出了一把剪刀给果树剪枝,脚底的石板上刻着“脱贫路”“致富路”。
黄光就说,他和妻子身体都不好,没办法出门打工,三个孩子还在上学,夫妻二人原来只能在家务农。帮扶以来,他不仅在基地务工,自己也种了1000多棵甜柿子树,其中有600多棵已开始挂果。“去年收入有三四万元,今年挂果多些,收入应该更高。”他说,新鲜的甜柿分级销售,像一级果的收购价,七八元一斤。他还种了300棵三华李,也是去年开始挂果,收成还可以,“卖了4000多元”。
在去贫困户黄应辉家的路上,茂名市交通运输局驻北梭村第一书记谭熠杰说:“我特别喜欢这家人,他们特别争气。”黄应辉的妻子患病多年。孩子读书很争气,一个现在是老师,还有一个今年毕业,进入一家医院正在试用期。他在家照顾妻子的同时,也没闲着,一个人种了两亩多甜柿,1亩多三华李,以及100多棵龙眼。“5月摘三华李,8月摘龙眼,接着10月摘柿子。今年挂果多了一些,收入应该也比去年多一些。”
目前,北梭村种植甜柿、三华李等水果超5000亩,进入投产期的有3000多亩。为增加贫困户收入,驻村扶贫工作队重点加大产业扶贫力度,集中扶持北梭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甜柿种植。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形式,有效推动贫困户积极参与甜柿种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221人,现已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北梭村的甜柿、大成村的龙眼、双乐村的发财树、下湾村的三华李、禄福村的大果山楂、上湾村的南华李、城垌村的油茶……对全镇乡村振兴“一村一品”招商项目,大成镇委书记朱均权了如指掌。“甜柿是最响亮的一张名片,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精品,我们要讲好柿子的故事,做好柿子的文章。”
在大成镇农副产品电商服务站,大成社区党支部书记苏金兰告诉新快报记者,信宜市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已经落户大成镇。7月4日,在“扶贫济农,助力大成,你我同行”直播专场活动中,朱均权出现在直播间,为本地农特产品代言带货。“下一步,我们要把电商平台做大做强,像甜柿这样的农产品,发展潜力很大,适合做电商,可以卖很远。”
钱新村:三华李成了村民的“发财树”
“今年三华李丰产,收入有6万多元,去年就3万多元。”说到自家种植三华李的收成,钱排镇钱新村贫困户何鸿永坐在自己的新房子里笑得合不拢嘴。而在几年前,他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劳动,一个孩子患病长期需要治疗,还有孩子上学,仅靠妻子的收入难以为继,家庭十分困难。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他从一知半解到成为有名的种植技术能手,何鸿永说这要感谢驻村扶贫工作队,不仅帮他治病,还请来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教他们三华李种植技术。掌握技术后,他不仅管好自己的400多棵三华李,还租种了他哥哥的150棵果树,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驻钱新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殷志明说,钱新村面积13.2平方公里,全村共1960户、7983人,耕地1500亩,人均 0.19亩,林地面积2870亩。工作队结合当地三华李特色产业,投入422.8万元建设320亩三华李特色产业扶贫基地“世界李品种公园”。
去年,三华李产业扶贫基地成功申报“一村一品”项目,下达1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加大种植2000棵三华李,建设混凝土机械化产道路;购买农业机械及烘干设备、冷藏设备,实施三华李果脯制作,深度延伸三华李产业链;购买安装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设备,实现在手机、电脑远程监控,自动浇灌施肥。
同时,工作队还利用三华李果园良好生态环境,鼓励种植户在自家果园搭建鸡棚,购买生态鸡苗,开展家鸡养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采取三华李和走地鸡“立体种养”循环经济模式,提升了基地果场附加值。目前,基地种有5000多棵三华李,4000棵高山油茶,首批养殖2000只走地鸡,促进贫困户增收,构建脱贫长效机制。
帮扶四年多以来,钱新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从2016年的9000多元增加到2019年的近80000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6864元增长到1365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00多元。截至2020年6月,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484人,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全镇种植三华李面积超过10万亩,今年总产量接近13万吨,总产值超过16亿元。”信宜市委常委、钱排镇委书记梁荣晓说,信宜市三华李产业园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2019年第一批25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省级财政补助资金5000万元。钱排镇将把握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落户建设的契机,引进更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发展深加工、开发新业态、延长产业链,引领产业朝着更加高质、高端、高效方向迈进。
数读 信宜脱贫攻坚
●党建扶贫
向全市各村(社区)选派402名第一书记和44名党建指导员,共安排5031名党员领导干部对全市16902户贫困户进行挂钩帮扶,其中信宜市安排4934人。同时,茂名市和信宜市两级还选调45人到19个镇(街)挂职,充实脱贫攻坚工作力量。
●投入保障
2016年至2020年共投入帮扶资金15.97亿元全部用于扶贫开发。精准安排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和贴息资金1468万元,发放贷款1011笔共3940万元,为贫困户贴息共146.99万元。
●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筹资2.1亿元建设省级三华李产业园;企业筹资8000多万元建设怀乡鸡产业园。实施“公司+经济联社+基地+互联网+贫困户”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建立较具规模的扶贫产业基地143个,带动贫困户8123户28036人增收。全市有劳动力贫困户参与经营主体签订产业项目购销合同6744户。
●消费扶贫
建立消费扶贫创业创新基地。建成百香果、三华李、甜柿、南药、怀乡鸡等电商服务中心和物流服务站点237个。2020年销售三华李28.34万吨,带动2456户9178人脱贫;2020年上半年销售怀乡鸡约4000万只,带动26497名贫困人口增收。
●就业扶贫
创建扶贫车间、扶贫作坊46个,吸纳36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班150期,培训各类人员7700人。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后为贫困劳动力提供专车直达企业的“点对点、一对一”精细化服务。同时,主动引导本地扶贫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帮助贫困户就近就地复工就业或外出返岗复工。目前全市有劳动力贫困人口13405人,已就业12316人,就业率91.88%。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图片:新快报记者 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