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广州黄埔,一双形似蝴蝶的仿生扑翼飞行器翩翩起舞,拉开了今年的广东省科普能力提升培训活动的序幕。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来自全省各地的科研单位、科普基地等有关人员从10日起,在广州进行为期4天的培训。
活动由广东省科技厅和广东省科协指导,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承办,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和广州市黄埔区科协(广州开发区科协)协办。
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夏奇峰致辞表示,目前,广东大科普格局基本形成,科普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不断增强,为加快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孙龙涛希望通过此次培训,激发科普工作者的热情和创造力,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科普事业贡献力量。
宇宙大爆炸是观测事实
开班第一天,院士、专家带来科普报告。“宇宙是谁?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抛出几个问题,紧接着一段报告内容,带领大家理解宇宙。
爱因斯坦说过,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是它可被理解。在宇宙大爆炸时,火球的温度是零下270摄氏度,有人可能好奇宇宙大爆炸的真伪,武向平指出,“宇宙大爆炸的故事不是传说,而是基于牢靠观测证据的观测事实。”他科普道,大爆炸为大一统理论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当下,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武向平说,神秘的宇宙,正等待人们一起去探索。在培训活动中,记者留意到,武向平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孙飞共同关注到一个问题,而这也是大多数人关注的——“我们在宇宙中孤单吗?”武向平提到,地外文明搜寻的三种手段是截获地外文明的通讯信号、寻找宜居星球和寻找生命分子。目前人们还在不断探索,但是未来,一定能够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到那时,能不能去到那个星球,是需要人类进一步探索研究的。遗憾的是,并非每个适合居住的行星,都会有联络人们的智慧外星人。
细胞谱系带人们读懂生命
培训活动中,孙飞带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生命数字化国之重器》的科普报告。据他分享,细胞谱系科学推动新一轮生命科学革命。他用了更为形象的比喻,细胞谱系犹如细胞变化的“电影”和“航路”。它是描绘生命过程中所有出现的细胞类型及其时空定位,揭示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细胞变化路径和相互作用关系。
他说,“又或者,我们可将生命遗传信息比作一本书,解析细胞谱系,即是阅读的过程。将生命遗传信息比作剧本的话,解析细胞谱系,即是演绎电影的过程。细胞谱系就是描绘将生命遗传信息这张蓝图变成生命个体现实的过程。按照这张图纸建房子,有着不同的工序,何为先,何为后,这就是需要解析的内容。”
细胞谱系能干什么?孙飞说,它能帮助细胞认祖归宗,能做谱系再现和疾病分析。对细胞谱系的解析与功能回塑,能够助力疾病的精准检测和干预治疗,先知病,再治病。在药物靶点筛选、病原宿主互作、毒理评价、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中都有重要应用。
当下,人类细胞谱系的高分辨率精确数据尚未被记录,人类细胞谱系的解析已经成为国际生命科学竞争的热点,国际人类细胞图谱计划已经在欧美被提出。孙飞提到,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的建立将打破现有细胞谱系研究的局限性。未来有望使用统一标准鉴定谱系细胞,捕捉细胞空间时间动态信息,同步采集海量数据和交互式分析确认,一体化确定和验证谱系细胞功能,构建细胞谱系大数字模型。
他透露,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坐落于广州国际生物岛西部,与广州实验室和生物岛实验室等设施毗邻。大设施目前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力争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通讯员 马学涛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