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进入暑假,各地医院陆续迎来青少年儿童暑期就诊潮。而就青少年儿童来说,脊柱畸形、牙齿不齐、身材矮小等,都让家长揪心。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脊柱外科彭焰主任医师、口腔正畸/矫牙专科主治医师程蔚琪、儿童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刘祖霖日前就这些话题开讲,全国健康节目金牌主持人林欣主持,百度直播同步视频直播。
脊柱畸形,注意三点可防微杜渐
脊柱侧弯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第三大疾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脊柱外科彭焰主任医师介绍,脊柱侧凸俗称脊柱侧弯,是一种脊柱的三维畸形。青少年发病率约2-3%,在青春期开始发育时发病率最高,畸形进展的速度也最快。
“很多家长对孩子疏于观察,导致脊柱侧凸进展;有的因错误引导,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有的是治疗不当,后果严重。”彭焰表示,要正确防微杜渐,在脊柱侧凸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有三点可做:
一是学会观察。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有否脊柱弯曲,双肩不等高、肩胛骨两侧突起状况不一,两侧胸廓高度不一,背部有无隆起,骨盆不对称,头部与骨盆不在同一垂线上等表现。如果出现两侧腰线不一、躯干倾向一边,皮肤出现异常改变如凹陷、色素沉着、异常毛发增生、瘤体增生等,就是异常。“还可以通过Adam’s前屈试验容易发现异常。”彭焰表示,Adam’s前屈试验是要患者赤裸上身,双足并拢站立,双膝伸直,双臂自然悬垂,躯干自腰部开始向前弯曲直至背部达到水平面,检查者站在患者的背后,沿水平面观察患者的脊柱、胸廓及腰背部的异常变化,侧弯患者向前弯腰后出现剃刀背畸形,正常人群则无背部畸形。家长可以在家定期观察,发现明显畸形或者畸形持续进展需要咨询专业医生。
二是通过专业的脊柱医生正确评估影像学检查结果,首先需测量侧凸角度(Cobb角);其次判断骨骼发育成熟度,一般从髂嵴Risser征来判断。Risser征反映的是骨骼发育成熟度,1级是青春期前期或青春期早期;2级是即将或正处于生长高峰;3级是生长减速期;4级是生长停滞期;5级是骨骺闭合,生长发育停止。级别越低,生长潜能越大。
三是根据以上结果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判断侧凸进展风险,根据低、中、高、非常高不同风险等级,做科学规范处理。90%的侧凸度数轻,进展风险不大,仅需定期观察,必要时可行锻炼,增加肌肉力量和脊柱柔软性,改善体态。超过30°仍处于发育期的小朋友则推荐支具治疗,它可以有效的控制畸形的进展。对于45°以上,外形可见明显畸形、持续进展的小朋友,早期手术可能风险更小、手术效果更好,应避免等到畸形严重、僵硬、合并心肺功能受限再来处理。
因此,有相应问题一定要寻求专业脊柱畸形外科医生进行咨询并做出正确处理,从而防微杜渐。
嘴突、反颌、偏颌、露龈笑等应考虑矫牙
笑容是一个人最大的魅力。在注重口腔及牙齿健康的国家,55%的人认为,在社交场合中,微笑最为关键;73%的人认为,糟糕的牙齿会毁掉一个完美的笑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正畸/矫牙专科主治医师程蔚琪指出,绽放笑颜,要从“齿”开始。
造成牙颌不美观的原因,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奶瓶喂养超过一岁,应及时换学饮杯;还包括偏侧咀嚼、吮手指、吐舌、咬嘴唇、张口呼吸等不良习惯。
哪些情况要做牙齿矫正?程蔚琪指出,牙颌畸形应考虑矫牙。牙颌畸形包括颜面不美观——嘴突、反颌、偏颌、露龈笑等。错合畸形的危害很多,包括龋齿、牙周炎、颞下颌关节疾病、容易牙外伤、心理疾病甚至全身疾病。
错合畸形具体可分为牙列拥挤、牙列间隙、深覆合、深覆盖、开合、反合等。牙列拥挤是指牙齿因间隙不足而排列错乱,即牙量(牙冠宽度总和)相对大,而骨量(牙槽弓总长度)相对小,牙弓的周长不足以容纳牙弓上全数牙齿;牙列间隙是牙齿之间有间隙,即牙量(牙冠宽度总和)相对小,而骨量(牙槽弓总长度)相对大,有时可伴有牙齿近远中向、唇舌向错位等不同现象。深覆合是指在垂直向上,上前牙切缘覆盖下前牙牙冠唇面长度1/3以上,或下前牙切缘咬合与上前牙舌面切1/3以上。深覆盖通常称为龅牙,指在水平向上,上前牙切缘至下前牙唇面的距离过大,自上前牙切缘至下前牙唇面的最大水平距离超过3mm。开合则是上下颌牙齿在咬合的时候,前牙或后牙在垂直方向不能正常咬合,上下牙齿之间在正常咬合过程中存在间隙。反合则通常称为“地包天”,指下牙咬合在上牙的外面,可有个别前牙反合及多数前牙反合。
孩子个头矮,但未必是真的矮小
儿童正常的生长规律是,出生时一般50厘米左右;1岁时身高75厘米左右;2岁时87厘米左右;3岁时95厘米左右;4-12岁的儿童每年长5-7厘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刘祖霖指出,人有两个生长高峰期,第一个是2岁以内,生长受营养控制,充足而均衡的营养可以保证孩子高速生长。其中,1岁以内身高增长几乎与遗传无关。第二个是青春期,这一过程至少持续2年。其中女孩在乳房开始发育1年内,每年长高8厘米;男孩在变声前,每年长高9~10厘米。
判断是否矮小,首先要准确测量身高。刘祖霖称,要光脚测量身高,枕部、臀部及双足根均紧贴尺板,双足根靠拢、足尖成45°角,稍收下颌、使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在同一水平,并且专人、专尺测量。3岁以前卧位测量,3岁以后立位测量。“一般来说有这样的规律:清晨比下午高约1cm,卧位比立位高约1cm。”
不是个头矮就认定为矮小。刘祖霖称,矮小的定义是身高<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身高<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儿童身高的第3百分位值,年生长速率小于正常:3岁前长高<7cm/年,3岁-青春期<5cm/年,青春期<6cm/年。简单来说,如果孩子始终比同班小朋友矮半个头,或百名孩子中按高矮顺序排到了倒数3位,或生长速度3岁以下生长小于7厘米/年、3岁-青春期前小于5厘米/年、青春期小于5-6厘米/年,或超过2年不用买新衣服,就可判断为矮小。
矮小的常见原因,包括遗传性家族性矮小、体质性生长延迟、内分泌疾病、宫内生长迟缓、先天性代谢缺陷病、遗传性骨骼病、染色体病、慢性全身性疾病、心因性矮小等。遗传性家族性矮小即家族成年男性<160cm,成年女性<150cm;体质性生长延迟是指晚长(父母亲一方或双方有青春期发育延迟病史);胎儿因素、母体因素、胎盘因素、宫内感染、某些综合征等导致的宫内生长迟缓,内分泌疾病GHD、甲减、Cushing病、性早熟、假性甲旁减、尿崩症等,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如粘多糖、溶酶体贮积病可致矮小,成骨不全、软骨发育不良、纤维发育不良伴皮肤色素沉着等遗传性骨骼病,常染色体病如21三体综合征等、性染色体病如Turner综合征等,心脏、呼吸系统、胃肠道、肾、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焦虑(幼儿园分离焦虑等)、生活环境改变等都可致矮小。因此,生活中发现孩子矮小时,一定要准确分析原因,对因治疗,才能有效的改善孩子身高。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