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直言:已没有新手保护期
“15岁的小米,不再是行业的新人,我们在任何一个产业里面都没有了新手保护期,我们要有更高的标准和目标。”
近日,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公司成立15周年之际,面向员工召开了一场内部沟通会,既谈及近期发生的小米SU7事故,也对小米近期面临的诸多质疑声音进行了反思。
然而,车辆动力限制、碳纤维前舱盖等争议接踵而至,补偿方案与用户诉求矛盾凸显,尽管4月仍保持2.8万辆以上销量,自研芯片与新车YU7也备受期待,但如何破局重塑品牌信任,成为小米亟待解决的关键考题。
直面小米SU7事故
雷军强调致力打造同档最安全车
回溯3月29日晚间,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严重车祸,车辆撞上护栏并燃烧,车内三人不幸遇难。事故照片显示,小米汽车车头损毁严重,燃烧后仅余部分车架。
此消息于4月1日在网络曝光后,瞬间引发轩然大波,雷军及小米汽车被迅速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事故引发的信任危机还迅速传导至资本市场。4月1日午后,小米集团股价在港股市场上直接“跳水”,盘中最大跌幅超6%,终盘收跌5.49%,市值单日蒸发超700亿港元。
雷军在公司成立15周年的内部演讲中坦言:“3月底,这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把一切都击碎了。我们遭受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与指责,我和同事们都懵了。谁都没料到,这场事故影响如此之大,对小米的打击如此沉重。”
类似的话,雷军在不久前的5月10日也曾提到过。雷军称:“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雷军透露,期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社交媒体互动。但也在“逐渐找回前行的勇气和信心,状态开始逐步恢复”。
雷军在内部演讲中表示,一直以来小米自认为是汽车行业的新人、创业公司,但SU7事故让他深刻意识到,如今小米的规模、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已处于极高水平,社会和公众要求小米承担起真正大公司、行业领导者的责任,这是小米15年来无可回避的使命。
为此,雷军强调,未来小米要致力于在汽车安全领域打造同档最安全的车,不仅要合规,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更要作为汽车行业的领导者,实现超越行业水平的安全标准。
深陷舆论漩涡待破局
自研芯片及新车YU7发布或成关键
小米SU7事故风波正在日渐平息,然而,小米汽车近期又陷入了一系列新的舆论漩涡之中,包括车辆动力限制风波以及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等。
其中,在车辆动力限制风波方面,近日多位小米SU7 Ultra车主反馈,在更新1.7.0版本后,车辆动力出现严重衰退。原本宣传中引以为傲的1548匹最大马力,在更新后竟被限制到了约900匹马力,这对于追求高性能体验的车主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心理落差。随后,众多车主在各大汽车论坛、社交媒体上对小米这一做法表达质疑,要求小米汽车给出合理的解释与解决方案。
同样地,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争议,也让小米汽车陷入了尴尬境地。不少车主发现,自己额外花费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实际交付情况与宣传大相径庭。有车主拆解后发现,所谓的“双风道高效导流”碳纤维开孔,既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也未能产生下压力,与宣传效果不符。此后还引发了多名车主联合要求退车风波。
对此,小米在官方回应中也进行了致歉,承认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此前信息表达不清晰”的问题,并提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合2000元)。此外,针对“限制马力”一事,小米表示已暂停推送,并针对已升级的少量用户,在后续版本更新中解决该问题。新版本预计4-8周完成开发和测试,具体时间以官方通知为准。
不过,不少SU7 Ultra车主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补偿方案并不满意,表示2万积分补偿与4.2万元选装价格相差较大,而改配铝制前舱盖需重新排队,等待周期长达30-40周。可见,这些补偿方案与实际诉求之间的矛盾如何妥善化解,将是小米能否走出舆论困局、重塑用户信任的关键一战,更是其亟需攻克的核心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深陷多重危机,但市场依旧对小米保持期待。4月,小米汽车销量环比虽略有下降,但销量仍达到了2.8万辆以上。其即将发布的自研手机SoC芯片玄戒O1,作为十年造芯的阶段性成果,若能实现软硬件深度融合优化体验,不仅可为手机业务注入新动能,还能反哺汽车业务提升品牌力。而即将发布的新车YU7,凭借此前极高的市场期待与消费者对SUV车型的青睐,若能在安全与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上实现突破,不仅能助力销量更上一层楼,还有望成为小米汽车重塑品牌形象的关键。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