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肺癌等肿瘤总体发病率持续上升,基层医院如何做好肿瘤防和治?在日前由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GASTO)、广州市佳斯晖肿瘤防治基金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主办的“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第十一届会员大会暨胸部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研讨会”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执行院长郑亿庆,GASTO会长、深汕中心医院肺癌首席专家王思愚教授,提出了新模式、新视角下的基层医院包括肺癌治疗的理念和学科建设规划,提出了重症肺癌与跨学科诊疗的新理念,同时在防治上突出体现基层医疗的重要性。
由多学科到跨学科诊疗,肺癌患者获益更多
王思愚教授作为肺癌领域的知名专家,去年才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荣休。身为汕尾人,王思愚教授怀着对家乡的深厚眷恋,毅然投身家乡医疗建设,转而关注汕尾肺癌诊疗专业的发展。2025年1月,深汕中心医院举行客座专家聘任仪式,王思愚教授被聘任为“深汕客座全职专家——肺癌单病种首席专家”,之后便开始了他在深汕中心医院的新工作。在这里,他看到了与省会城市广州全然不同的情况。
“很多肺癌病人有基础病,例如有慢阻肺、肺功能不好或严重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的病人,到肿瘤专科医院治疗肺癌,只有放疗科、化疗科、外科、介入科、影像科等,通常会被要求先去其他医院处理控制好基础病,再来治肺癌。而治疗基础病的医生,对肿瘤不太关注,导致两个治疗时间脱节,对病人肺癌治疗不利。”王思愚称,而在深汕中心医院这样的综合医院里,呼吸科、内分泌科、肿瘤科医生可以进行跨学科整合,一起为有基础病的肺癌病人制定综合治疗方案。通过跨学科配合,既不会耽误肿瘤治疗,又不会耽误基础病的控制,这样的治疗对病人才是最好的。王思愚告诉记者,肺癌治疗应由多学科诊疗,进一步发展成跨学科诊疗。如今他加入深汕中心医院,就是想让更新的肺癌治疗理念得以落地。
王思愚举例称,一位江西的患者,慢阻肺急性发作,在当地医院紧急入院后,通过拍片意外发现了肺癌,而且肿瘤较大。惊恐万分的他,打了一辆救护车就从江西开到汕尾深汕中心医院找他看病。“慢阻肺病人在肺癌肿瘤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不将肿瘤缩小,病人的肺功能不会好;而对肺癌的免疫治疗又可能导致免疫性肺炎,需要呼吸科医生的保驾护航及随时介入。”在跨学科协作下,病人急性发作的慢阻肺获得了控制缓解后,肺癌治疗方案已经形成并立即启动。“随着肿瘤患者年龄的增长,基础病会增多,跨学科联合治疗的必要性越来越大。”
提出新概念,基层重症肿瘤患者将得到更多关注
来到基层医院后,王思愚发现很多老百姓都多病缠身,除了肿瘤,还有其他基础病、转移癌或合并其他癌症,疾病之间相互影响,导致重症的发生,例如肺癌合并心衰、呼吸衰竭等。而且,基层的肺癌病人,通常年纪较大,体力上的限制很难长途跋涉到大城市治病;由于年龄较大,这些癌症病人较多偏晚期,重症病人较多。
“以前没有重症肿瘤的概念或没有关注这部分病人,医生遇到这类多病缠身的肿瘤病人,常感觉无从下手,甚至选择放弃病人。”王思愚称,为了让这部分重症肺癌病人得到合理的诊治,他正在深汕中心医院筹办肺癌中心,计划在肺癌中心设置重症肺癌科,组成一支团队,既有肿瘤医生,又有呼吸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肾科及其他专科医生,专门进行重症肺癌病人的治疗,多科医生合作共同为重症肿瘤病人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案。
“很多重症肺癌病人送到急诊科后,后续要转到哪个科令急诊科很头痛。建立了肺癌中心后,这些病人可以先转到肺癌中心,再进行调配,这样才能真正服务好基层的这些重症肺癌病人。”王思愚指出,“在这里,当肺癌病人因严重病情来到重症肺癌科后,医生们会找出当下的主要矛盾,优先解决,同时为下一步治疗做好准备,这就不耽误病人的治疗。”据介绍,届时肺癌中心下设置肺外科、肺内科和重症肺癌科,肺外科负责手术,肺内科负责药物治疗,重症肿瘤科则通过跨学科集中力量诊治重症病人。而对重症肺癌科团队来说,不同专科的医生通过知识不断融合,也利于提升基层医生肿瘤诊疗的知识和水平。
除了治,基层医院更要担负起肿瘤预防工作
深汕中心医院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多中心综合性医院,既达到院本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布局和技术水平,保持服务、技术同质化,又实现差异化,防治成为医院的工作重点。
诊治是主动前往医院看病,而防治则是进行筛查。与广州不同的是,汕尾地区的肺癌多与吸烟相关,这里吸烟的老百姓较多,这种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因此对防治工作来说,就要要求他们预防肿瘤、减少抽烟,工作量很大。为了推动戒烟,医院花大力气建设无烟医院。重要举措就是在医院重要区域安装了监控,并设置了喇叭。只要中控室的监控人员看到有人在该区域吸烟,就立即通过喇叭发出“请不要抽烟”的提醒。
肿瘤的二级预防是早诊断、早治疗。但是在汕尾地区,很多人没有主动筛查的意识,有单位的人每年会体检,没有单位的人就不体检。因此,医院承担起肿瘤筛查的责任,主动为老百姓进行包括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在内的肿瘤筛查。为此,医院专门租了一辆体检大巴,开进工厂、企业做筛查。
“虽然筛查工作一直都在做,但是单打独斗远远不够,建立肿瘤筛查体系最重要。”郑亿庆认为,癌症防治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肿瘤筛查体系,如果没有体系,很多筛查只是走过场。但是肿瘤筛查体系建立这两年开始谋划,并非一两年就能完成,预计需要三五年事件成型。
深汕中心医院已发展出一条基层医院的全新之路
在来到深汕中心医院前,郑亿庆一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工作,看到的都是来求医而不是求预防的病人。预防只能下沉,只能到基层去。“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要求基层医院做好癌症的防治工作,但当时医院缺乏人才。我来到后,任务就是与之前在广州创立的学术团队合作,共同做好当地的肿瘤防治工作。”郑亿庆称,“让当地病人重病有人兜底,慢病有人管理。”
郑亿庆表示,在政府的支持下,深汕中心医院贯彻了下沉策略,并且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口碑好,得到了病人的支持,设置的800张床位只2年就满负荷运作。“汕尾大约有300万人口,以前每年有十几万人到广州看病,现在约15%会留在本地治疗,此外还有1万从外地来就医的病人。未来的目标是让80%的病人都可以在本地解决大病治疗。”据了解,医院目前在立项进行二期建设,包括教学楼和肿瘤中心、创伤中心,届时一、二期总共可收治2500人。
自深汕中心医院开业以来,有效解决了汕尾乃至粤东地区群众看病难、看好医生难的问题,在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以及医疗卫生防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深汕中心医院还利用“海、陆、空”立体式的急救通道,发挥着粤东地区连接省城的“中继站”的作用,对于少数因病情严重在本地救治不了的患者,医院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确保病人生命稳定,再安全转送广州院本部救治,让粤东地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更加强有力的保障,来自深圳、惠州、潮汕等地区的外地患者越来越多。
“人才也要同质化。”郑亿庆介绍,在人才方面,医院采用创新的平移概念,由院本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与汕尾市政府签订托管协议,一起培养人才。在全国各地招聘的200名医生在院本部培养三年,三年后,80名本部派驻专家带领这200名医生直接作为第一批医生过来医院工作。“同时,像GASTO这样的会员大会、研讨会,也是本地医生再教育的机会。”他指出,以前医生想要参加学术会议需要到广州,而本次GASTO会员大会首次在汕尾举行,吸引了本地300名医生的参与,医院也愿意为医生营造与外界交流学习的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