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每年的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为“尽早识别,立刻就医”,旨在呼吁公众科学认识卒中,早识别、早救治。
“随着冬季到来,脑血管病也迎来了高发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尹恝教授提醒,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运动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上升等因素都可能增加卒中发病风险。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气温降低时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可能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脑血管破裂或堵塞的风险,因此要提高警惕。
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我国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卒中离世。
世界卒中组织指出,90%的卒中是可以防治的,了解导致卒中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才能够进行主动干预。根据《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脑血管病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超重肥胖以及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和缺乏身体活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早期发现和控制危险因素,能避免或推迟首次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尹恝表示,卒中可防可治,重在预防。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劳逸结合、睡眠充足,“三高”人群一定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如果出现指标异常,要尽快就医。中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寒冷环境中,减少对脑血管的刺激。
脑细胞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极高,且无法自行储存能量和氧气。一旦脑血管堵塞或破裂,脑组织会迅速因缺血缺氧受损。每延误1分钟,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时间过长脑细胞受损可能无法逆转,导致永久性的功能丧失。
关于卒中救治,要牢记“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卒中发生后的24小时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窗”。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介入取栓手术等治疗是目前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尹恝解释道:“对于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血管,恢复血流灌注,越早进行溶栓、取栓治疗、获益越显著,而其基础就是尽早地识别卒中。”
如何快速识别卒中?尹恝介绍:“比较通用的方法是借助‘中风120’口诀识别早期症状,即‘1’代表一张脸出现了口角歪斜和明显不对称;‘2’代表双手或双脚同时抬起是否出现单侧无力;‘0’代表聆听对方讲话是否清晰。若出现了上述症状中的一种,高度怀疑中风的可能,应该尽快拨打120寻求帮助。”
目前,广东省卒中急救地图3.0版已全部纳入全省认证的258家卒中中心,全面覆盖城市和农村,并于去年年底在高德地图上线,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可及性,就近就便满足卒中患者救治需求。尹恝补充,目前我院卒中中心已接入全省卒中急救地图,公众平时也可以借助本地卒中地图、医院公开信息等提前获取救治知识,防患于未然。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