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省会带地市,广清起新篇。
2021年7月,广州130名援派干部肩负重托,奔赴清远24个镇,投身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2024年7月,广州新一轮98名援派干部接力前行,推动“百千万工程”在清远走深走实。几年来,广州援派干部,以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干劲、敢于突破创新的闯劲和持之以恒的韧劲,一茬接着一茬干,与清远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奏响了一首和美乡村协奏曲。今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新快报特推出“广清驻镇帮镇扶村”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曾受限于地理条件,农业发展步履维艰。广州市花都区驻大坪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进驻以来,以“科技赋能产业、链条补齐短板、庭院激活潜力、文旅融合增效”为核心思路,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将瑶山绿水青山转化为富民兴村的金山银山,绘就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科技领航“稻田鱼+”产业蝶变
200只中华鳖灵动地穿梭于稻田间,1000只虎纹蛙不时发出清脆叫声,5000尾澳洲淡水小龙虾挥舞着钳子……在大坪镇瑶山有机稻种植基地,这些新物种的加入,拉开了“稻田鱼+”多元化种养模式试验的大幕。
稻田养鱼,稻鱼共生,这种“一田两收”的立体种养模式源远流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然而,传统模式下的稻鱼产业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如何破局,实现产业高效绿色发展?大坪镇党委副书记、工作队队长李斌科表示:“坚定不移走科技兴农之路,依靠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工作队立足大坪镇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挖掘生态、产业和民族文化等优势,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协调农村科技特派员、“双百工作队”等力量,推动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探索建立紧密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模式,助力传统产业向创新驱动、生态高效、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华丽转身。
“工作队请来的专家不仅送来了优质虾、鳖、蛙、鳅种苗,还手把手教我们科学投喂。现在稻田里的产品品质特别好,在市场上很抢手。”种粮大户李邺泽说,以前,800米高山梯田的稻谷全靠骡马驮运,工作队协助引入无人机运输后,效率提升3倍,打通了田头到车间“最初一公里”。
工作队通过组织大湾区采购商实地考察、开展“瑶山农品进花都”消费帮扶活动、搭建线上销售平台等方式,为优质丝苗米和稻渔产品打开了出山入湾的绿色通道。“去年加工稻谷1700多吨,今年突破2000吨,‘房瑶冷三尔’‘农爵味道’两个品牌在大湾区站稳了脚跟。”李邺泽介绍,产业链的完善已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参与,户均年增收超8000元。
今年,大坪鱼乡稻田生态养鱼专业合作社、励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两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正式挂牌,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试验田和技术推广的样板间。在科技赋能下,大坪镇“稻田鱼+”产业亩均效益从过去的2000元跃升至8000元,昔日的“糊口田”如今已成瑶山百姓的“致富田”。
甜蜜升级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打开蜂箱,取出蜂巢,放入摇蜜机中旋转,琥珀色的蜂蜜顺着桶壁缓缓流淌……瑶山深处,来自大坪镇大掌村的养蜂人唐伟杰带着伙伴们忙着采蜜,“从昨晚干到现在,一直没睡觉,就是为了抓住花期,多采一些蜜。”
连南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优良,孕育出了品质卓越的蜂蜜等农特产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本地的蜂蜜加工厂,当地养蜂户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一个养蜂户期盼已久的蜂蜜加工厂,是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李斌科说:“大坪镇的蜂蜜年产量在全县独占鳌头,但综合产值却不尽如人意。经过镇党委、政府的深思熟虑,我们决定全力帮扶蜜蜂养殖户建设加工厂,为产业发展破局。”
工作队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了唐伟杰牵头的瑶蜜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大坪镇属国企合作共建蜂蜜加工厂。工作队更争取花都帮扶资金45万元,用于购买加工厂设施设备,盘活大古坳村闲置的爱心小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加工厂投产后,可以带动当地村民灵活就业,分红将由镇属国企统筹,全镇所有行政村共同受益。
“工厂一期建成后,年加工蜂蜜原料可达50吨,预计年产值将超过300万元。”据加工厂运营总监张凯介绍,未来,加工厂将专注于中高端蜂蜜的加工生产,同时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为药企、食品、饮料等相关行业提供优质的蜂蜜原料。不仅能够满足连南本地的蜂蜜加工需求,还将辐射周边县市,为更多蜜蜂养殖户提供加工服务,进一步提升连南蜂蜜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庭院焕新激活经济发展潜能
“有位大姐高兴地告诉我,她家今年仅仅种了6根木头的木耳,就挣了600元。”走进大坪镇牛路水村“瑶山脆耳”种植示范点,村党总支书记房伟光分享村民积极参与“庭院经济”发展的故事。
在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牛路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免费为村民提供菌种,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如今,已有50多户村民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闲置空间,就地取材种植木耳。房伟光透露:“大家尝到了甜头,积极性很高,我们已经预定了明年的2100包菌种。”工作队还争取到16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牛路水村盘活闲置学校,建设集冷库、加工车间以及光伏发电于一体的帮扶项目。
在大坪村,由废弃养猪场改建而成的“瑶润兔业” 养殖基地同样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基地创新采用 “兔苗代养+保底回收” 模式,成功带动了50多户村民参与肉兔养殖、牧草种植。
从“小木耳”到“生态兔”,工作队以小庭院撬动大经济的思路成效显著。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通过村集体经济搭台、工作队资金技术护航,构建起“户户有项目、人人能参与、年年有增收”的庭院经济发展格局。
文旅融合共绘瑶乡振兴新景
2025年国庆前夕,工作队积极协助的广东·连南第十一届瑶排梯田稻田鱼文化季盛大启幕,作为“跟着《瑶族舞曲》去旅行”系列活动核心的大坪镇第二届徒步之旅,成功吸引500名游客齐聚瑶乡,成为工作队推动农文旅融合助农增收的生动实践。
工作队参与精心设计的徒步路线,将大古坳瑶排老寨、瑶排国家湿地公园、三百部湾梯田等核心资源串联,让游客在行进中沉浸式感受瑶族文化与生态之美。沿途设置的稻田抓鱼等体验项目,更让游客亲身参与农耕乐趣,成为活动的吸睛点与增收的发力点。
沿途农产品展销区的瑶绣、有机米、高山茶、瑶蜜等特产备受青睐,而稻田鱼作为核心产品,通过“体验+销售”模式实现销量激增。数据显示,活动期间全镇稻田鱼销售额超200万元,养殖大户单项增收最高达60余万元,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0万元。
下一步,工作队将持续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深挖瑶族文化内涵、完善旅游配套,打造更多特色IP活动,让“游客走进来、特产卖出去、村民富起来”的良性循环持续运转,推动瑶山绿水青山转化为富民兴村的金山银山。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校对:罗伟笺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
